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染一抹墨韵芳华
2024年06月24日
字数:940
版次:04

王丹


  墨,是大自然的馈赠。《洞天墨录》中曾记载:“古墨惟以松烟为之”。 崇山峻岭中,一棵翠绿挺拔的松树,历经时光的风化与沉淀,与盈盈火焰热烈交织,一缕缕松烟随风盘旋,阵阵松香缭绕四溢。墨,随之而生,渲染着我的世界。
  染一抹墨色于云端。“黑云翻墨未遮山”,滚滚墨色翻山越岭漫涌而来,大雨如跳珠一般急急而落。此时此刻,我喜欢趴在小窗前,透过玻璃上氤氲的水汽,看远山如黛,草木含烟,朦朦胧胧,如梦似幻。不一会儿,“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云收”,天地间,一派寂静,深邃旷远,升腾着绝美的意境,构建出一个清新脱俗的水墨世界。
  染一抹墨色于宣纸。徐徐展开一卷王维的《长江积雪图》,雪抹山峦,水波平静,飞鸟集栖;再细观一卷王冕的《墨梅》,梅枝横斜逸出,苍劲有力,寥寥数笔,梅就千朵万蕊点染枝头;又翻看一卷郑板桥的《墨竹》,竹林里,清风徐来,浓淡笔墨时转时收,勾勒着竹子的昂然之姿……我徜徉在这些画墨之间,忽闻梅花扑鼻的“清气”,浏览疏朗坚定的竹影,聆听水流涓涓、鸟儿低唱……走走,停停,感受着画家们那遗世独立的风采。
  孩提时,在爷爷的书房里,总能看到一方砚台、一支毛笔、一块乌墨。我总是好奇地凑近,看着爷爷蘸墨挥毫,那一笔一画,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故事。爷爷常说:“墨,是文人的魂,是历史的痕。”那时的我,虽不能完全理解,但心中却对那神秘的墨色产生了莫大的向往。
  长大后,夕阳西下之时,我习惯翻开那染着一抹墨色的书卷。李白提笔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提笔书豁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孟郊提笔颂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陶渊明忽逢桃花林,提笔而述,阐述着人人向往的桃花源。我将这墨字一一品读,在墨香中理解着文人墨客们的精神世界。
  很快,夜幕降临,暖黄的灯光照亮了墨色的字,我也学着爷爷当年的模样,展一方素笺,握一小楷笔,蘸上刚研好的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墨色在笔尖流淌,倾诉着自己的故事与情怀。那一刻,仿佛与世界隔绝,天地间只剩下我与墨色喃喃对话,我沉醉其中,感受着那份安宁带来的慰藉。
  无墨不成雨,无墨不成画,无墨不成诗,无墨不成章,无墨不成趣。一抹墨色,如朋友一般,陪伴着我从稚嫩走向成熟,为我平凡的生活添上浓重深厚的一笔,在我人生中绽放着最美的芳华,幽香淡雅,韵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