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生如稗草
2022年12月07日
字数:1,100
版次:04

□ 江育彬


  稗草一开始并不是以杂草、恶草的形象出现的。
  在古代,稗子作为比稻米差一些的粮食,在特定时期也是可以果腹的。元方回《种稗叹》诗:“一斗稗子价几何,已值去年三斗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稗子亦可食”的记载。《齐民要术》对稗子很推崇:“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良田亩得二三十斛。宜种之,备凶年。”
  稗,禾之卑贱者,故字从卑。稗,有小而琐碎的意思,如稗史,指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稗官,是古代的一种小官,专替皇帝搜集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供省览。
  稗子逐渐成为低劣卑贱的代名词,甚至用来比喻品行恶劣的人。稗子其实具有一定优点,比如适应性强,用途广泛,枝叶茂盛,充满蓬勃的生命力。稗草可以作为牧草饲养牛羊,用稗草喂养的草鱼据说肉质鲜美。在以前老家,小孩子经常挎着篮子去田里拔稗草,然后切碎了喂鹅。稗草结出的颗粒,可以酿成稗子酒。甚至有人将稗子颗粒搅碎,加面粉做成面糊,油炸之后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
  稗子产量有限,终究沦为杂草。大面积种植水稻之后,稗子鱼目混珠,夹杂在稻子之中,一起争抢泥土里面的养分,于是稗子成为彻头彻尾的反派。
  稻子播种在秧床上,稗子作为杂草和根正苗红的稻子一起成长,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要“抽稗”,即是把稗苗从稻苗中剔除出来。
  稗子和稻子外形极为相似,尤其在幼苗阶段,难以区分,堪比孙悟空与六耳猕猴。其实仔细辨别,还是能发现细小差异的,稗子叶儿有一条淡淡的白纹,贯穿叶脉。就是这道白纹,给稗子引来杀身之祸。
  插秧后,针对漏网稗子的绞杀还有一道工序:薅草。吾乡的薅草,指的是插秧后的半个月里,除草人双膝跪在水田里,在一排排秧苗中交替挪动,双手如耙,发现稗子等杂草就连根刨起,揉成一团深深塞进水田里闷死。
  即便这样,还是有稗子逃过扫荡。随着稻子和稗子逐渐生长,两者的区别更加明显,稗子颜色比秧苗深,个头也比稻子更加挺拔,更好辨别,也更容易遭到铲除。
  稗草的生命力令人叹服,不管是用锄头、镰刀甚至除草剂,都没办法把稗草真正灭绝掉。只要找到合适的土壤,稗子就会野蛮生长,在农田里、水沟边、道路旁冒出来,像打不死的小强。稗子简直是草根阶层的代言人,逆来顺受,卑微又顽强,给点养分就成活,给点阳光就灿烂。有时看到,一丛又一丛茁壮生长的稗草,在阳光下随风飘舞,也是一道风景。
  稗子身上有一种宿命的悲哀。稗子没有错,它有用处,但并非不可或缺。稗子曾经作为稻子麦子的补充,发挥过配角的作用,但到头来并没有改变人们的看法。
  到了春天,同样是青枝蜡杆,同样是生机勃勃,但是因为稗子是反派,不配和稻子站在一起。稻子在拔节,稗子却在担心某一刻被某一只手拔掉。
  所以诗人余秀华说,“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