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综合施策协同共治 开创河西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2024年10月16日
字数:1,585
版次:03

李宏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持续完善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近年来,河西地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中共甘肃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部署的目标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祁连山生态保护成果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河西地区山同脉、水同源、人相亲、地相连,理应构筑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态环境共生体,协同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一、重联防建机制,协同促进环境质量改善。聚焦大气污染、水环境治理、危险废物处置合作、生态环境执法和应急联动等重点领域,深化协同治理,构建生态环境领域协同联动机制。一是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协同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和区域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二是加强水环境联保联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推进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内陆河流域联动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和重点水域水质保护,守护水域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区域合作,建设区域危废处理中心,持续提高危险废物转运利用处置效率。四是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区域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水平;深化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机制,打击跨界区环境违法行为;完善区域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毗邻地区、跨界区生态环境联合监测、联防联治。
  二、抓项目护生态,协同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河西地区是我国最强烈的风沙活动线和最严重的风沙灾害区,也是打好防沙治沙战役的主战场。建议:一是认真落实甘蒙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和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河西五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筹治理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构建联防联治生态防护网络,打造河西地区防沙治沙示范样板。二是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协同推进水土保持、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及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三是科学开发利用祁连山云水资源,健全河西地区人工增雨雪作业协调联动机制,加强联合作业和跨区域作业力度,扩大作业规模和覆盖面积,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水资源保障。
  三、育产业促发展,协同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河西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门类等方面关联度高、互补性强,建议协同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一是协同共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加快形成“风光水火核”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格局,建好“西电东送”“陇电外送”大通道,实现河西地区从“风电走廊”向“新能源基地”的蜕变。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布局,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协调性和供应稳定性,促进河西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协同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以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为重点,进一步做强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形成“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产加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河西地区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三是协同打造文化旅游支柱产业。抓住“西北游”热度上升和“四省十二城”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发展机遇,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继续深挖长城、丝路、敦煌、凉州文化等深厚内涵,整合文旅资源,培育精品线路,打造河西大旅游圈,真正让河西走廊成为黄金旅游目的地。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武威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