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一方水土,一方方匾额
— — 清代陇南三仓河的匾额 □ 尹国库 尹永杰
2024年04月22日
字数:1,378
版次:03
  下款:生员杜蔚立
  下款为受匾者。生员,明清时指通过科举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而明清正式科举考试分三级:一乡试,二会试,三殿试。科举考试资格也要求十分严格,一先童试称“儒童”或“童生”:二称为生员,录取入学后,又称庠生,俗称秀才,这是走功名的起点。由此可知杜蔚当时的身份乃是生员,这一点吻合当地人口述,其人考取功名后,携家眷赴外做官,未归。如今,三仓仅存杜蔚故居一幢,手札一卷。
  据《旧唐书·杜甫传》记载:“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成州同谷县,即今陇南市成县,与武都区接壤。唐安史之乱时,关中地区大乱,杜甫曾携家眷寓居成县避祸。然而,在乱世衣粮匮乏,生民维艰,杜甫一家依靠采集野坚果渡日,不幸的是几个儿女也惨遭厄运。“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杜甫在其诗《同谷七歌》中记载了这段穷困潦倒,凄惨悲凉的生活。
  据史书所载,杜甫家人众多,在当时的境况下,不可能全部坐等饿死,其中有子女逃荒他地就食也是情理之中。因此,距离成县较近的武都、西和、徽县、康县等地,就成了杜甫子女最有可能前往的地区。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艰难,又时值战乱,因此杜甫一家重聚的可能性极小。况且,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也并未飞黄腾达,几年后离世,重聚家人也就不再可能。杜甫子女从此也就在流亡地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也为“工部世裔”匾的真实性,以及武都三仓杜氏族人为杜甫后裔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从“工部世裔”匾的流传来看,无论武都三仓杜氏族人实为杜甫后裔,还是杜氏族人伪冒先祖,攀附名人,都足以说明杜甫对整个陇南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杜姓名人众多,若为攀附,选择政治影响力大的名人,远比以诗文名世的杜甫更符合现实需求。三仓杜氏即使非杜甫后裔,他们攀附文化名人杜甫的行为,亦足以彰显三仓在有清一代崇尚文化,重视文教的风气。况且,三仓杜氏为杜甫后裔说,史料不足,虽无法证实,亦尚未证伪。一千多年来,杜甫相关事迹在陇南地区的流传与衍生,说明杜甫对陇南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三仓“工部世裔匾”的存世,更是杜甫文化在陇南薪火相传的实证,三仓文脉赓续的明证。
  “恭祝圣寿”匾,悬挂于三仓镇闹院村戏楼正前方,闹院戏楼乃清光绪九年“九龙观,六会善士,修设梨园,重制衣冠,诱川陕商贾,引阶文工匠,耗银数百”修建而成。其匾,绢质,为蜀地绢帛,其色朱。当地称绢制匾额为软彩,是相对于木质匾额硬彩而言的。匾分上款序言,匾文及下方头人,下款题、写人、六会总头人以及年款三部分。
  序言部分以程式化书写开头“尝闻山不高而雅秀……”,其史料价值极高,是研究清代三仓戏的第一手资料。匾文“恭祝圣寿”,榜书色墨,字体庄重浑厚,经岁月洗礼尤显古朴。恭祝,恭敬地祝贺或祝愿;圣寿,是皇帝的年寿和生日。恭祝圣寿即恭敬地祝贺九龙观七曲文昌川主惠民大帝生日。匾文下方头人部分,写光绪九年组织修建戏楼的六会头领。下款:六会总头人九人,题写者乃师生二人,业儒杜永发题、学生杜生荣敬书。颜体年款,光绪九年孟春吉旦。孟春是春季的首月即农历正月份;吉旦,农历每月初一,也泛指吉祥的日子。由此可知题写该匾的时间为清光绪九年(1883年)正月初一。
  (连载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