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2024年02月26日
字数:1,450
版次:03

钱国宏

  苗族:浩浩荡荡去“偷菜”
  在贵州省黄平一带的苗族村寨中,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天,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身着五彩节日盛装的苗家姑娘们,背着大大的箩筐,浩浩荡荡地到村寨中的菜地去“偷菜”。——农历正月十五,在黄平苗乡因此有了一个新的节日:“偷菜节”。说是“偷”,其实就是摘!农历正月份,贵州省黄平一带的菜地里一片碧绿,各种蔬菜尤其是白菜长势良好。“偷菜”实则是有“规矩”的:不管菜地里有多少种蔬菜,她们只偷白菜,因为白菜寓意好;不能偷本家族和同性朋友家的菜——白菜谐音“百财”,怎能自家偷自家的财呢?“偷菜”者不怕被主人发现,因为主人发现有人偷自家的菜了,不但不生气,反而会相当高兴——别人能来自己家菜地偷菜是一种光荣和“给面子”。于是,正月十五这天,在黄平一带的苗乡,到处可以见到“偷菜”的人群。
  姑娘们把“偷”来的菜并不拿回自己家中,而是在村寨之中做一顿丰盛的“白菜宴”。因此,姑娘们偷菜时并不“贪”,偷够大家吃一顿的菜量就“罢手”,绝不浪费。吃“白菜宴”时,有两种姑娘一甩平时的矜持,尽最大的“肚量”去吃菜:一是尚未有男朋友的姑娘。苗乡有个说法:谁在“白菜宴”上吃得最多,谁就能提早觅得“意中人”。二是养蚕的姑娘。谁吃得最多,谁家的蚕就能养得最壮,收获的蚕丝也最好最多。
  苗族正月十五的“偷菜”习俗源于辽金时的“放偷节”。明代《帝京景物略》中载:正月十五“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朝廷不但明令允许“偷菜”,而且可以连续偷三天。“不论男女老少,饭后即出,到处汹汹,势同掠夺,各园主稍为疏防,即被一扫而空。”这段文字记载足见当时“偷菜”时的“盛况”。
  彝族:男女老少同“赛衣”
  在云南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村寨中,农历正月十五这天,彝家村寨的男女老少——小到六七岁,长至耄耋老人,都穿上自己的绣花衣裳,汇集到宽阔的比赛场地,场面像“晒佛节”一样热闹。这个节日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赛装节”。
  彝族同胞心灵手巧,民族服饰做工精巧,多姿多彩,形态有近百种,极具民族色彩,且色彩丰富,款式变化多姿。衣服上的各种花纹、图案,荟萃了日月星云山河、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大自然的各种物象。装饰品原料涵盖了金、银、铜、玉、石、骨,囊括了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等民间工艺。2014年11月,彝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比赛现场,人们一边欣赏交流,看谁的服装最美,谁的手艺最高;一边载歌载舞,尽情欢乐,“赛装赛到日落头,打跳打到月当空”。此外,近年来,赛装节还增加了耙田、捆驮子、射弩、踩高跷、顶肩、拔藤等民族体育竞技项目,从而使这个民族节日更有趣味和民族特色。
   纳西族:人声鼎沸“米拉会”
  在云南丽江地区,每年的正月十五,纳西族同胞要举行一个声势浩大的“庙会”——“米拉会”。人们带上自家生产制作的花卉、苗木、各式农具、土特产从四面八方赶来,汇聚到象山市场、忠义市场、花鸟市场等地进行商品交易。时间长达一周的“米拉会”也因此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农博览会”。“米拉会”起源于人们为春耕而举行的集会。纳西族同胞认为,过了正月十五,要着手备耕,各家各户需要添置一些新农具,“米拉会”应运而生。节日这天,人们汇聚在一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吆喝声、说笑声,汇成了一条拥挤不动的节日河流。难得的是,在“米拉会”会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纳西族古老的民间工艺,如木雕、竹编、草编、桃木饰品等,还可以品尝到具有纳西特色的丽江粑粑、纳西烤鱼、米灌肠、黑山羊火锅、酥油茶、鸡豆凉粉、猪膘肉、吹肝等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