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1944年,中共在延安 首次接待中外记者采访团
2024年02月26日
字数:1,498
版次:03

周铁钧



  

1944年6月,毛泽东在延安与采访团的全体外国记者

  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国民党政府一直严厉封禁陕北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这不但让国民党统治区各界人士和民众遭受蒙蔽,连驻重庆的外国记者也既疑惑又好奇:延安、陕甘宁边区究竟是怎样一片天地?共产党、八路军都在干什么?
  1944年2月,驻重庆的10多名外国记者联名致函蒋介石,要求到延安解放区实地参观、采访。国民党当局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勉强同意中外记者组团前往延安。
  不久,由21人组成的“中外记者赴延安采访团”在重庆建立,采访团的外国记者有美国《纽约时报》的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斯坦因、天主教《信号》杂志的夏南汗、英国《泰晤士报》的福尔曼、路透社的莫里斯·武道,苏联塔斯社的普罗岑科共6人,还有国民党统治区《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报》等报刊记者赵超构、孔绍恺、张文伯等9人以及翻译、医生和陪同人员。当时,延安和各解放区曾先后接待过单独来采访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等诸多外国记者,但国际各异、媒体不同的记者团队来访尚属首次。
  中共中央对采访团的到来非常重视,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指示延安各部门,要把握好“主动、真实、诚朴、虚心、认真”的原则,尽量安排记者们多走走、多看看。介绍情况时既要说成绩,也要讲缺点,切不可虚张浮夸,更不可弄虚作假。
  1944年5月31日,采访团进入解放区,他们被安置在延安交际处的窑洞招待所。据斯坦因记述:“我住下来了,但共产党似乎不急于宣传,他们的态度是‘用你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吧’,我们完全自由地去做调查,要到哪里去就到哪里,要和谁谈话就和谁谈话。没有不准问的问题,没有被拒绝的答复。”
  采访团到达的第3天,恰好离延安20里外一个叫“羊角沟”的小村举行“人民参议会代表”选举,记者们步行1小个多时赶到村里,选举刚刚开始,村民密密麻麻地坐满了院子,一块大公告板上写道:“凡满18周岁的村民不分阶级、政党、派系、宗教、信仰、财产、性别、民族,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经过筛查,652名选民中有3人未满18岁,没有选举资格。选举采用“烧香窟窿”的办法,就是点燃烛香,如同意候选人就在名字上烧个窟窿。亲眼看到解放区最基层的民主选举,爱泼斯坦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我不知道这听起来是不是真实,但是它是真的,是千真万确的民主,不是自封为人民的朋友的人在为人民办事,而是人民自己在为人民办事。”
  1944年6月12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他们在回答提问时重点指出:“只有民主,抗战才有力量,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我们认为全中国只有民主制度、民主作风,目前才能胜敌,将来才能建立很好的、和平的国内关系与国际关系。”
  6月16日,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在兵团接待采访团;22日,军委参谋长叶剑英在延安大礼堂,向中外记者作“中共抗战情况的介绍”;24日,延安文化界的周扬、吴玉章等人在边区银行大厅与中外记者举行文艺座谈。
  而后的日子,采访团从边区政府到部队驻地,从学校医院到工厂农村,从社会团体到居家住户等,逐一采访、参观,了解、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
  1944年10月下旬,外国记者们结束了5个多月的解放区之行,他们回到重庆后,写出大量介绍延安、解放区真实情况的文章陆续发表在海外报刊上。斯坦因在1945年出版了《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详细记述了在延安的见闻和感受,解放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农工商各业状况,引起广泛反响。爱泼斯坦也先后出版了《北行漫记》和《中国尚未完成的革命》两部专著,用大量事实、调查和对话,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抗日决心,展现出抗日根据地的美好前景,这些书籍还被译成中文出版,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