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敦煌遗书中的中医学文献
2024年02月05日
字数:1,969
版次:03

张天雁


  20世纪初,举世闻名的敦煌遗书被发现。在5万多卷珍贵的文献资料中,也保存了我国许多传统中医学文献,共有50余卷,其中,医经10余卷,本草7卷,医方30余卷。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唐以前流传的中医学文献原貌,而且还保存了宋以后亡佚的医书。
  敦煌遗书的中医学文献内容广泛,涵盖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养生及医药史料等方面内容。首先保存了宋代以后亡佚的中医学文献,主要是本草学(即药物学)和脉经学文献,包括《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食疗本草》《脉经》等。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传为神农氏所作,成书年代实在汉晋之间,共收药草365种,以符合一年的天数;南朝梁时,陶弘景又增补了后来发现的医用药草365种。《本草集注》是陶弘景为《神农本草经》作的注释,这两种中医学著作在宋代就失传了,在敦煌遗书中却发现了《本草集注》,不但使人们重见和了解千年以前古籍的原貌,而且还可以订正后世本草著作引用《本草集注》时,断章取义所造成的讹误以及《本草集注》在药物分类、采治方法等方面的贡献。
  《新修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颁药典。唐高宗李治时,唐朝政府组织人力,由李勣、苏敬主编,共20卷,记载了9类844种药物,而且图文并茂,是唐以前药物学知识的集大成著作,但在北宋以后也失传了,只有日本保存了部分残本。敦煌遗书中发现的多件《新修本草》写本,弥补了日本传本之阙以及校订传本之误,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第一部药典,比1542年颁布的欧洲纽伦堡药典早800余年,在世界药物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食疗本草》是一部食治本草专著,是唐代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孟诜原撰,唐玄宗开元年间精通医学的道士张鼎进行了补充,共收集药物207种,以专讲动植物的营养和药用医疗,是对唐代以前食疗药物及食治验方的系统总结,原著在宋代以后亡佚,只能从北宋唐慎微编著的《经史证类本草》摘录中略知一二。敦煌遗书发现的《食疗本草》,收药26味,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药名朱书于首,右下以小字注明药性(温、平、寒、冷四种),不注药味,下述该药的主治、功效、服食宜忌、单方验方,部分药物还记述了采集、修治、地域差别及生活用途等。《食疗本草》的发现,一方面可以了解《经史证类本草》等引用取舍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探寻唐代食物疗效水平,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资料。
  《脉经》是指敦煌遗书的《无名氏脉经》,也是一种佚书,保存了一些失传的诊法、药方和脉学理论,有方计13首,其中,有7首方剂记载详实,易于辨识,即桂枝汤、葛根汤、摩风膏、瞿麦汤、滑石散、平胃丸及前胡汤。《无名氏脉经》源于晋代医学家王叔和《脉经》,对考证王叔和《脉经》古佚医方提供了重要线索,也可以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等脉学专著相印证,弥足珍贵。
  敦煌遗书保存了唐以前早期医学文献,能较好地反映医经类著作古籍原貌,主要有王叔和《脉经》《五脏论》、佚名的《明堂五脏论》《耆婆五脏论》《平脉略例》《五脏脉候阴阳相乘法》《七表八里三部脉》《青乌子脉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等,为《黄帝内经》《伤寒论》《脉经》等传世古医籍提供了重要的校勘依据,为《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等古佚医籍的辑佚工作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敦煌遗书的中医学文献,还有《灸法图》《新集备急灸经》《灸经明堂》等灸疗和针灸专著,其中,《新集备急灸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部绘有人体穴位的灸法图谱;还有气功、辟谷、石药服饵、疗服石药中毒、方术禁方、房中术、佛家及道家的用医方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国古代医药学成就;还有医方文献,共发现1024首敦煌古医方,是隋唐五代医学家的经验医方,包括内、外、妇、儿、耳、鼻、喉、眼、口腔、皮肤等各科疾病医方;还有美容方剂,如面脂、面膏、乌发、洗发、香衣等;还有发现了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如藏医药文献,包括《藏医火灸疗法》《藏医杂疗方》以及古藏文针灸图等5篇珍贵的古藏医药文献,为研究藏族医药学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藏医学研究资料;还有于阗文的《医理精华》和《耆婆书》,是印度医学的代表。
  中医学文献在敦煌遗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阴阳五行学说到以脏腑学说为中心的中医基础理论,从脉学诊断到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从针灸到大量的古医方,从本草学著作到医事杂论,从古藏医药文献的发现到独具一格的道医、佛医的展示,极大的丰富了我国隋唐前后时期中医文献。这些文献,引发了中外学者研究兴趣,罗振玉的《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录残卷》,为敦煌中医药文献刊布之始。其后,王国维、李盛铎、唐兰、王重民、刘铭恕、向达、罗福颐、姜亮夫等中国学者与中尾万三、黑田源次、渡边幸三、小川琢治等日本学者,都对敦煌遗书的中医学文献进行了研究。如今,敦煌遗书的中医学文献已经收入到马继兴、罗秉芬等编写的《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选编》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