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徐悲鸿为支援 抗战甘做“月光族”
2024年01月22日
字数:1,200
版次:03

张达明


  1943年,正是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徐悲鸿所执教的南京中央大学为躲避灾难,被迫迁到了山城重庆。
  徐悲鸿在重庆居住在好友的石家花园内。由于日军空袭十分频繁,他白天冒着生命危险,坐着小船到对面松林坡的中央大学去授课,下课后,就躲进石家花园石崖下,在一个小小的天然防空洞内作画。为防日军飞机偷袭,整个山城晚上一片漆黑,他就在防空洞燃起煤油灯进行创作。《愚公移山》《醒狮》《奔马图》等300多幅名作,都是那时在防空洞内完成的。
  最著名的《巴人汲水》,是徐悲鸿刚到重庆时创作的。那时,映入他眼帘的,经常见一群挑水汉子吃力的步履和被压弯的脊梁,让他心灵受到巨大震撼。一个强烈念头涌上心头:一定要创作出反映最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和与命运抗争顽强精神的作品。于是,他让两个学生帮他展开画纸,连草稿也没打,在现场一气呵成了《巴人汲水》,并在上题词:“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徐悲鸿将呕心沥血而成的很大一部分画作卖掉以支援抗战,而他在自己的生活上近乎苛刻,从未穿过绸衣,夏天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皮鞋也是在地摊买的二手货。
  尽管如此,徐悲鸿还是觉得为抗战做得很不够,就压缩家庭开支,除将卖画所得大部捐出外,其余则拿去资助穷学生和用于收藏。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回忆说:“在我4岁时,父亲就给我买了《张猛龙碑集联》字帖,他在字帖的扉页上写下‘拔山盖势之气,长河大海为辞’的字句,以此培养我勇敢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抗战胜利后全家回到北京,父亲将几乎全部收入依然用于捐款、帮助穷人和收藏,往往到不了月底,家里就没了余钱,按现在的说法,父亲是个地道的‘月光族’,导致家里天天熬白菜吃,喝大米小米混合煮成的‘二米粥’,即使很难下咽,全家人也只能硬挺。有一次,家里实在没钱买米了,母亲只好将她的一件衣服拿去典当,这才让全家人勉强吃上‘二米粥’。”
  徐悲鸿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周都去逛画院和画店,见到精品就眼睛发亮,不管人家要多少钱从不还价。那些画商已摸透了他,故意将画品摆在显眼位置,为的是他经过时多看几眼。只要看到好作品,他就会激动地大喊一声,快步跑到跟前,本来作品没那么贵,被他这一喊,价码立即就上去了。
  那时,北京只要有好的作品,总是先被徐悲鸿“抢”走。在他1953年9月26日去世前的19日,还硬撑着病体去画店淘宝,以高价买下了我国近代杰出画家任伯年的4幅作品,虽然此时口袋已无分文,他却高兴地说:“这几幅画无懈可击,不买太可惜了。”
  徐庆平说:“那时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父亲,而他每月的收入总是入不敷出,有时连房租也凑不齐,我和母亲只好住在一个放煤炭的小屋子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按照父亲将他所有作品无偿捐献给国家的遗嘱去做,在父亲去世的当天,母亲就把家里钥匙交给了文化部,请他们去接收。在父亲捐出的全部作品中,有1200件是他自己的作品,其余1200件为他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