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文殊山访古
2023年04月03日
字数:871
版次:03

□ 张天雁




  文殊山,原名嘉峪山,位于酒泉、肃南、嘉峪关三县市的交界处,距酒泉市15公里、嘉峪关市20公里,是祁连山北麓一条支脉,素有“小西天”之称。
  文殊山山势由东南向西北逶迤蜿蜒,峰峦叠列,巍峨险峻,山有石峡,峡中有峪;峪中泉水淙淙,鸟雀喧鸣;山上松柏蔽日,野花飘香,风景十分优美。因此,在文殊山的山上山下建有众多的寺庙和庵观,这些寺庙多建在奇峰异峦之上,最早修建于南北朝时期,后历经隋、唐、西夏、元、明、清,各代不断增修,兴盛时,寺庙三百,石窟百余,逐渐形成完整的古建筑群落,雄壮玄妙,蔚为南山佳景。后经岁月沧桑侵蚀,寺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尤其在文革期间,文殊山建筑毁灭殆尽。
  文殊山是河西九大石窟寺之一,始凿于十六国北凉时期,经过魏晋时期开凿和修缮,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距今约有1500多年历史,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文殊山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在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有魏晋、隋唐、西夏、元明清各个时期遗存的石窟造像及壁画洞窟庙宇40余座,珍贵佛像500余尊,壁画1200多平方米。保存较好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文殊寺石窟,后山古佛洞、千佛洞及禅窟等,尤以前山千佛洞内的北凉壁画和万佛洞内的西夏壁画最为珍贵。
  文殊山石窟在一些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如《肃州县志》记载:“城西南三十里的山峡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旧称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清乾隆二年(1737年),黄文炜、沈青崖纂修的《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文殊山,在城西南三十里。山峡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曰大士清庵,曰台子寺、曰接应殿、曰亥母洞、曰元觉庵、曰千佛阁、曰观音堂、曰玉皇阁。古碉无数,旧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现存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元太子喃答失所立的《重修文殊寺碑》载:“肃州西南三十里嘉峪山者,乃一切贤圣栖神化远之心,林泉秀美、涧壑寂寥,神光现于长空,石室藏于畔侧,爰有郑善进,睹此祥瑞,发心修盖文殊殿,已经年远。今遇喃答失太子……观文殊圣寺,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