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荆棘瘦挺入画来
2022年12月14日
字数:1,511
版次:04

□ 路来森


  荆棘,其实是两种植物:荆,是指山荆,秋天开出一串串紫红色的花儿,然后结下一串串灰紫色的种籽;棘,则是泛指生长长刺的灌木,然则,在北方,一般就是指山酸枣树。
  荆棘,卑贱,不受人关注,更谈不上受人重视。它是卑微者,但它又是恶劣环境下的倔强不屈者。
  荆棘,在西方,很少入画。但在中国传统画,特别是一些文人画中,就有不少荆棘入画的画作。而且,在这些“荆棘”画中,画家所画“荆棘”,还大多是冬天的荆棘——落叶已尽,或者殆尽,只剩下纷乱交错的枝条,枝条瘦硬,根刺凸凸,在满目的萧寒中,彰显着一份不屈的倔强和挺硬。
  恶劣环境之下,一株或者一丛荆棘,凸显出了特别的生命力。
  北宋画家黄居寀,就画有一幅《山鹧棘雀图》,画面:河岸边,岸石数块,兀然而立,大小不一,高低不同;石隙间,荒草点缀其间,草已干枯;而在最高大的石块边,一丛荆棘耸然而出,那一丛荆棘,显然是从石缝中生长出来的;棘叶凋尽,只剩下干枯的枝条,枝条生硬、挺耸,占据了画面的上半部;而就在这荆棘周围,以及荆棘之上,却布散着多只雀鸟;近景,一只长尾巴鸟儿,站立岸边,脑袋前伸,目光投向水面,似在寻觅,又似在盯视;远景,几只雀鸟儿栖落在荆棘上,端坐者、俯视者、回首翘望者、振翅欲飞者……形态各异。另有两只鸟儿,似乎刚刚飞临,振翅半空,若即若离,情态栩栩然……
  棘叶凋尽,荆棘是衰枯的象征,再加上秃石、枯草,整幅画面,给人一种荒寒、萧疏、苍凉的感觉。但这一丛荆棘,虽然棘叶凋尽,其枝干,却是瘦枯中,有一份挺硬,挺硬中彰显着一种生命的倔强和不屈,仿佛正在等待着春天的到来——蓄芽待发,枯中蓄荣。而那些环绕荆棘的鸟儿,则给这荒寒、萧索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几多活力,些些暖意。
  在这儿,一丛荆棘,是枯寒环境中的傲寒者;是枯中待荣的彰显者。
  南宋·马麟画有一幅《暮雪寒禽》图,其主体画面,就是以“荆棘”(确切说是“棘”)入画的。
  画面右边,是倾斜的岩石,岩石边,老竹一株,三两枝带刺的荆棘,旁逸斜出,探入画面偏下,然后,又回翘而上,占据画面中央。老竹、棘条上,有浅雪覆盖。有趣的是,枝上仿佛还缀着几粒红色的果子,猩红耀目;风寒瑟瑟中,两只鸟儿踞于枝条上,一只是白羽,另一只是黑白相间,白羽者缩颈回首,两爪紧抓枝上,长尾下垂,依偎在另一只身旁,黑白羽毛的鸟儿,正回首相望。画面有题跋曰:“疏枝潜缀粉,并翅不禁寒。”很显然,这是两只躲在荆棘上避寒的鸟儿。它们,顾盼相望,相依为命,暮色雪景笼罩之下,整幅画面,给人一种阴冷、萧寒、幽邃的感受。萧索寒凝之气溢满纸面,唯几粒红色的果儿,给人一份温暖感,恐怕这也是“禽鸟”的一份温暖所在吧。
  在这儿,棘条作为主要景象出现,枯瘦的棘条,用笔坚硬,虽瘦虽枯,却给人一种苍劲洒脱之感,给人一种生命倔强之感。同时,它似乎还在告诉人们另一点:纵是处在纵横交错的荆棘之中,也仍然有温暖存在,仍然有活力和生机存在。
  荆棘入画,应该是与中国画中的“寒林”主题有关的。
  “寒林远山”,或者说“寒林远野”,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绘画主题。所谓“寒林”,是指入冬之后的林野景象。诸如,林木清旷、枯木倔强、荒榛满地、杂树乱生、寒林萧萧、苍凉萧疏等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寒林”主题,在表现萧瑟衰败的同时,更重要的还是想借此表达《易经》中“剥尽必复”“否极泰来”的思想意识。正如台湾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先生所言:“每届冬季时光,树叶脱落殆尽,只剩下枝梢在风中摇曳;但是在枝梢萧然中,生机异常茂盛,来年春天一到,便会茁壮地萌芽生叶,一片生机盎然。”
  寒林,是枯中蕴生,枯中有荣。
  而荆棘,在最能表现冬日萧瑟、衰败的同时,也最具有傲寒力,最能表现生命的坚硬,和孕育着的生机。成为画中之景,自是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