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新时代的文化观
2022年08月17日
字数:2,381
版次:03

□ 杨维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回答了如何学习用好历史文化的时代命题,形成了新时代的文化观。
   文化是根和魂,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可以陶冶情操,汲取精神力量。
  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是一种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通过研读文学经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不仅能够学习文史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更能够增加才情,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在研读文学经典、涵养性情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有利于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的关系,从而增强工作能力和水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发展的根脉,如果丢掉了,就隔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传诵千古的诗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伟大的民族精神。”比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中国的古典文化,尤其是“文以载道”的诗教传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深入学习和细心揣摩古典诗词与优秀文学作品的精髓要义,可以提升人格、净化精神、成风化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能把握住社会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可以说,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比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对现实都有启示意义。
  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学习历史,就要学习和吸取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诸如“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顽强意志,“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博大胸怀,“修齐治平、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等等。学习历史并掌握其思想精华,可以开阔眼界胸襟、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增强工作本领和斗争精神,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借鉴有益经验做好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文明是多彩的,因交流而发展;文明是平等的,因互鉴而进步;文明是包容的,因“和而不同”。
  学习和理解世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进行文明沟通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当今时代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需要不同文明与文化之间的深入、多向度的对话与交流。在与东南亚国家会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抓住双方共同的尚“和”文明传统,指出“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也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与中东国家交流时,习近平总书记从丝绸之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友好交往历史说起,表示中国将继续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地区稳定。在与非洲国家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时常从中非相似的历史遭遇和共同使命谈起,强调中国“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传统义利观,“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国外交政策,希望中非携手共建命运共同体。在与欧美国家对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文化中的互信观念作为国家间交往的前提,强调要通过沟通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呼吁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新秩序。在与国际组织成员国交流和国际友人会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外交活动的诸多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讲了许多熟稔于心的文化掌故与生动故事,从荷马史诗到当代西方文艺名著,如数家珍,热情洋溢,激情四射,诗意盎然,不仅拉近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距离,更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开放自信的文化胸襟。学习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吸收不同文明的智慧和治国理政经验,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明事理,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路。 (作者系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