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闲说吃相
□ 乔兆军
2022年04月20日
字数:911
版次:A4
  吃相,指吃喝时的姿态、样子。《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记得我小时候,物质条件贫乏,肚子好像无底洞,一有吃食,遂狼吞虎咽塞之,吃相实在难看。
  春秋时期的孔子,对饮食礼仪很讲究。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不坐,肉割得不是方方正正的不吃。他还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即要选择优质的食材,还要注重刀工和烹调方法,总之是越精细越好。
  北宋诗人晏殊的吃相很文雅。据说他每顿饭只吃半个薄面饼,先用筷子慢慢把面饼卷起來,然后抽出筷子,手指轻轻捏住面饼的一头,细嚼慢咽地吃。
  我揣测,如果人在困境时,饿了几天没吃饭,再谈吃相,就显得有些苍白。比如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散,累累若丧家之狗时,“穷乎陈蔡之间,黎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时,是否还顾得上这般讲究?再说晏殊,少年得志,,被称为太平宰相,一生富贵安逸,自然能吃出些闲情品味来。倘若换作“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的杜甫,能否吃得起这份优雅?
  书上还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曾国藩曾遭诬陷入狱。第一次吃牢饭,他看着那个黑糊糊的窝头和一碗浑浊浊的水,尽管早已饥肠辘辘,但还是把“饭”推向一边。狱卒来取饭篮子,见饭菜没动,冷笑了两声说:“第一次没人吃,第二次没人剩。”果然,第二次送饭时,曾国藩不仅把碜牙的黑窝头吃了个精光,那浑浑的汤水也喝得有滋有味。
  吃相这事,说小也小,是个人习惯,说大也大,它代表的是一个人的性情,一种修养。
  作家池莉在《爱惜》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吃自助餐时,见到有些著名作家大盘拿菜,高堆满上,杯盘狼藉。她说:“见不得如此贪馋相,饭后我是连此人的作品都不会再看得上了。”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吃相贪婪不知足的人,人品自然难以恭维,作品又能给人带来多少美的教谕?
  我倒是喜爱那种随意朴实的吃相,那是一种对食物的感恩和尊重。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曾描述穷苦人吃烙饼的事:“如果有两张家常饼,配上一盘摊鸡蛋,把蛋放在饼上,卷起来,竖立之,双手扶着,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那简直是无与伦比的一顿丰盛大餐。”
  《清稗类钞》里讲了一个叫达椿的人,乾隆时的大臣,吃东西撑死了,挺没出息的。个人觉得,吃相,不能太过随性,也不必刻意去渲染优雅。总体而言,做到不叫旁人侧目,感觉舒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