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父亲的山
□刘本本
2022年04月20日
字数:1,928
版次:A4
  进山寻柴,是四十多年前韩店周边人,烧锅做饭,挣油盐钱的营生。砍丛生灌木或林中干枯不倒的“立死杆”,家乡人叫“寻柴”。因为灌木要找枝条上刺少的,立死杆要在高大的桦树、青树和松树林中去找,所以叫“寻柴”最切实际。
  父亲寻柴,去的是花崖河、佛沟脑、光顶子河、盐场子、高窑子、邓家崖等属石桥林场管护的山林。离家最近的花崖河要20多里,最远的邓家崖要30多里。
  每次寻柴,都要相约几个同去,一路也好有个照应。夜里鸡叫头茬,父亲从热炕上翻起来,喝一碗母亲准备的菜糊汤泡漠,裹上毛裢子,穿上麻鞋,将大把小股的绳子在架子车框交叉拉几道,把斧子夹在绳中间翻转绞紧,以防丢了寻柴的家什,再绑好装馍馍的褡裢,咣当开门,拉上架子车,披星戴月,咯当当,向山里走去。熟睡中的我被开门声惊醒,静静听着父亲架子车远去的声音,又一次回到梦乡。
  当时的华庄公路是土沙路,坑坑窝窝加上沙砾,一点也不平整。一路上,还有小河子、王家崖河和南峪沟口,都没有桥,靠踩列石(一溜高过水面且合行人步幅的踏脚石)过河。借着星月的亮光,看清楚踩准了,干脚过河;看不清踩偏了,“扑嗵”一声栽到河里,毛裢子里很快就灌满了水。春夏跌到河里,水凉是凉,却不刺骨,走着走着也就干了;秋冬灌了水,秋天透骨的冷,寒冬毛裢子和麻鞋结起冰,刷啦刷啦,响彻一路。腿脚冻得僵硬麻木,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光景,父亲不知过了多少个寒冬。
  从家里到寻柴的地方,一般走三四个小时。多数是到地方,天没放亮,山林还没有从夜里走出来,起伏着黑乎乎的轮廓。父亲一伙,就边吃馍边等天亮。冬天天亮得迟,寒夜冷风,褡裢里的馍冻成了冰疙瘩,于是生一堆火,烤馍取暖。山里生火,柴草多,一阵浓烟过去,呼噜噜,火焰窜起来,一高一低,忽闪忽不已,照亮脸面,温暖了身子。有掉到河里的,结冰的毛裢麻鞋,不一会儿,烤得热气腾腾,很快也就干了。
  歇过几十里路的乏气,吃饱了馍,天渐渐亮起来,林子的眉眼清朗多了。取下绳子缠在腰上,提上斧头钐刀,攀林中小道上山,开始砍柴。
  砍柴,林场有规定。活着的树木一律不准砍,立死杆也只能砍比胳膊腕儿细的。粗的当椽子卖,由林场统一经营。灌木丛,大多砍的是干死的野刺梨,沙棘浑身是刺,不好砍也不好烧。父亲寻柴,力气过人,也有眼窍。先是砍数根又粗又直能当椽子的,再砍细的。砍得够多了,捆柴捆时,寻几根擀面杖粗细又有韧劲的活枝条,一头脚踏死,一头折成半圆,双手握紧旋转,直转到枝条柔软近于绳索。这叫拧要。一捆柴两道要,铺排开来,先摆几层细的,然后把能当椽子的夹在中间,隐蔽严实,防止林场检查人员看见,没收。到捆起三四捆,天气已过中午,饥渴困乏至极,便拉一捆下山。山下,溪水淙淙,清澈可人。放在如今,便是天然的矿泉水。父亲双膝一跪,头一扎,张口就饮。大冬天砸个窟窿,也是这个喝法。解了渴,吃馍填饱了肚子,便卷一根旱烟棒,吐着白白的烟圈儿,斜躺着身子,舒舒服服地望着刚下来的山和林子。这样歇缓一仗,腿脚精神来了,复上山钻林,拉剩下的几捆柴。
  三四大捆柴,高垒高垒一架子车。车胎压得瘪瘪的,车轮转一圈,缓慢而吃力。回来的路上,父亲便落在同去寻柴人的后头。我最爱接山来一一顺进山的路,半道上帮拉车叫接山来。下午放学,回家拿上馍,与寻柴人家接山来的结伴,一路又说又笑。常常是同去的伙伴都接上了,一问父亲,还在后头呢。不见父亲,形单影只的我,又焦急又害怕,只好不停的往进山的路上走。一接上,看见父亲像老牛似的埋头拉车的样子,看见他脊背地图似的汗渍,看见他粘有山里泥土被汗水冲涮得深一道浅一道的脸庞,我一句话也说不出,赶忙抽出车杆上已绑好的绳子,挽个圈,套在自己肩上,狠劲拉,拉起山一样沉重的车。原本深深勒进父亲肩上的拉绳,浅多了,父亲深深弯着的腰也直了些。见父亲抬起了头,我心里也轻松多了。边走边问寻柴的见闻,也就知道并记住了父亲寻柴的所有经过。记得有一次接山来,快到石桥林场才接上。实扎扎一车柴,压爆了一侧车胎。父亲怕损坏没了气的蔫胎,卸下来,在光身的车轮凹槽里缠上几圈绳子应敷。一侧是有气的胎,一侧是硬对硬的缠了麻绳的铁轮,车子走起来像跛脚的人,一瘸一拐。拉车的父亲一步一喘,吃力至极。回到家里,已是后半夜了。担心的母亲心疼又自豪地说.“你大大恨不得把山拉回来!”
  寻一回柴,细的做柴火,烧锅做饭。用心眼夹带的粗的,当椽子偷偷卖了,灯盏的油,吃饭的盐,身上的穿戴,还有我们弟兄上学的笔墨本子,就都有了着落。正是父亲一趟趟进山,拉回一车车薪柴,成了坚实的靠山,一家人才度过了那些艰难岁月。
  这样的日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家实施以煤置薪才结束。现在老家都烧煤烧气烧电,进山寻柴已成往事。
  父亲已离我们远去,但父亲寻柴的样子和山一般的柴车,依然压在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