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刘禹锡三迁得名篇
2022年03月21日
字数:1,001
版次:04

钱国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提起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的名作《陋室铭》来,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诵,堪称千古名篇,从唐至今,一直盛传不衰。不过,说起此名篇的由来,还有一则“三迁居所”的插曲。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考取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仕途一帆风顺。后来,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政治革新运动,惹怒朝廷和权臣,被一贬再贬,最后被派到安徽和州做通判。
  到和州之初,县里为官职下行的刘禹锡准备了三间正屋,宽敞明亮。但是刘禹锡到任后,没有按照当时官场的“惯例”去拜访当地最高长官策知县,更是没有送金使银,策知县一怒之下,便将这位不懂“规矩”的刘禹锡迁到县城南门一座孤零零的房子里居住。
  新居所地势、规模、采光都比之前差了许多,可刘禹锡却毫不在意,一副随遇而安的样子,他见房子前面便是大江,就乐呵呵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策知县得知后气得不行,马上命人将刘禹锡的住处搬至县城北门德胜河边的老房子。
  刘禹锡很淡然,瞧着河边行行杨柳婆娑成韵,又一副对联应景而生:“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见刘禹锡仍然不卑不亢,又气急败坏地命人将刘禹锡迁到城中一所斗室之中。这间居室面积不足30平方米,屋内除一床、一桌、一椅之外,再无任何东西,是名副其实的“家徒四壁”。
  面对策知县如此下作的连串行动,刘禹锡依然傲骨铮铮,就是不肯低头。他环视斗室,愤而写下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刘禹锡重归朝廷,为太子宾客。71岁时卒于洛阳,葬于荥阳,追赠户部尚书。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刘禹锡死后,《陋室铭》连同当年的那间“陋室”一并名闻天下。又数百年后,当年的一切物事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却流传下来,受到后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