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瑾玉
发布时间:2025-01-21 17:53:07
“晃动玉米植株的根部,去除根部松散的土壤后,使用无菌刷子从根部收集残留的土壤,然后再将多点取样的土壤样本等量混合均匀后,用液氮速冻,最后置于零下80度的冰箱保存。”这是2024年7月22日,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王若愚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在白银市景泰县采集研究样本的情景。
“我们发现这个盐碱地的植物,包括一些作物生长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盐碱地没有足够的铁元素的供给,所以我们想要开发一种新的微生物制剂,通过这个微生物制剂,改善植物在盐碱土壤里对铁的吸收能力。”王若愚谈及研究初衷时说,“铁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植物吸收了铁以后,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植物的产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盐碱地作物的产量了。”
为了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王若愚和他的科研团队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从不同盐碱度的地区采集玉米根际土壤样本和植株,确保采集的样本具有代表性,以利于彻底搞清楚不同盐碱化条件下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与铁元素利用的关系,尽早培育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出更加高效、稳定、经济的微生物菌剂。
土壤盐碱化是世界性的生态问题。我国盐碱地涉及23个省区,以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主,面积约5.2亿亩,而西北地区就占60%左右,其中与灌溉有关的土壤盐渍化面积达0.3亿亩,近70%位于西北地区,尚有2.625亿亩土地受到潜在盐渍化威胁。我省白银市是黄土高原东缘的典型农牧交错区,地处黄河中游,气候干旱少雨,土壤盐碱化严重。
“维持西北盐碱地的稳产和开展综合利用对解决我国耕地紧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缓解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保障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区域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加快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王若愚研究员深信科研报国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王若愚说,传统盐碱地的“以地适种”治理方法,包括工程、物理和化学改良等,面临着水资源约束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制约等问题。而“以种适地”则是一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盐碱地改良方法,同时也是目前盐碱地治理的热点。
“受农业收益偏低、农村人口空心化、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因素影响,西北一些地方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盐碱耕地撂荒现象。微生物菌剂不仅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降低盐分含量,还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对盐碱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增加农业产出、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在王若愚看来,紧密围绕本职工作履职尽责,往往可以事半而功倍,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他将着围绕微生物菌剂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效率提出相关提案。
把研究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委员“履职作业”写在群众心坎上,王若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