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王钊 实习记者吴雪凤
发布时间:2025-01-19 20:13:17
封面上存在着大量留白,中间一张图片似是留存的大门,遥遥地望向报刊亭,一眼就注意到它。轻轻翻开书页,内容和它的“LOGO”一样——博彩中外,荟萃中华。它是90年代几乎人手一册的读物——《读者》。
谈起这本杂志,省政协委员、读者杂志社督导侯润章感触颇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文化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读者》随改革开放而生,创刊43年来,如何保持住内在精神特质,如何唤起群众的文化热情,守住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的使命?我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坚持弘扬至真、向善、唯美的正能量就是破题之道”。
近几年,《读者》关注社会的视角,从科教兴邦到跨国“撤侨”,从国家脊梁的先进事迹,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中国人民勇于奉献的抗争精神,国家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竞争实力的提升。
“我的工作非常具体,就是编了一本杂志”。谈起自己,侯润章认为,他的履职早已和《读者》联系在了一起。作为一名来自出版行业的省政协委员,他始终把目光投注到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和隽永。
今年,侯润章提交了《文化企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实践与具体思考》,“虽然地处西北一隅,但是甘肃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在这片土地上,黄河文明、佛教文化、敦煌色彩的交融共生,多民族交往交流,这是民族禀赋的历史表达,也是涵养民族自信、体现民族气度的力量源泉。“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作为文化企业,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但承担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点我们责无旁贷。”在和《读者》共处的25年中,侯润章反复践行着这句话。
自2023年第1期起,《读者》(海外版)开设“国潮”专栏,刊登关于中国传统艺术欣赏的文章,多角度开展和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立足地域优势,杂志用了大量篇幅刊登敦煌故事,传播黄河文明。“这些文章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很好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以此为纽带,通过多民族文化相融来增进读者之间的联系,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精神力量。”
除了专业岗位上的认真履职,侯润章还在发挥着委员作用。今年以来,侯润章积极参与调研工作,赴白银、广河县和临洮县调研“充分挖掘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活动。并认真撰写提交了《关于推动数字文物保护和发展的意见建议》,提出五个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依托委员工作室,积极发挥政协委员桥梁纽带和民主监督作用,走访部分专业出版社、期刊社和图书发行部门开展走访调研,宣传阐释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省委、省中心工作和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倾听出版界从业人员的发展诉求和遇到的困难,协调推动解决具体问题,帮助他们解难题、促发展、提信心。
“截至今年12月份,读者全媒体传播的矩阵已覆盖7000多万用户,在多数平台累计阅读量超过13亿。”成绩斐然,侯润章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有人说,兰州有三张名片,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我认为就历史和文化深度而言,这无法承载兰州的厚重与内涵,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要积极配合省委提出的‘四强’行动,围绕“强文化”积极建言资政,让文化赋能经济,以新担当新作为高质量推进建设文化强省、书香陇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