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中共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2024年10月14日
字数:1,454
版次:03

周文洋


  1937年7月7日,日寇悍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军民奋起反击,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指出:“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
  8月22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央军委同时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战前线。
  9月25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寇,歼灭坂垣师团1千多人,取得抗战后的首次大捷。获胜的115师主力,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开赴晋西南抗日前线,留下师政委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和师直属队共3千余人深入到晋察冀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1月7日,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在河北阜平成立,全面领导山西、察哈尔、河北、绥远、热河等省70多个县、1200多万民众、10万余地方武装的抗战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多省边界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下简称“边区”)。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有工人、农民、部队、少数民族、开明绅士等140余人,大会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相继颁布了《减租减息单行条例》《垦荒单行条例》《奖励生产事业暂行条例》等法规,成立了公安总局、高等法院、边区银行、军政干部学校等,同时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支持民众经商办厂、繁荣贸易,使“边区”呈现出经济活跃、社会稳定,文化进步的喜人景象。
  “边区”的发展壮大,遭到日寇的疯狂攻击、围剿,他们集中兵力,连续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出“老虎洞”“黑水坪”等诸多屠杀贫民百姓的惨案。
  英勇的八路军将士和“边区”人民奋起抵抗,抓住日寇兵力分散、地形生疏等弱点,采用伏击、夜袭等战术打击敌人。1939年11月6日,“边区”八路军获得黄土岭伏击战大捷,歼灭日、伪军900余人,击毙日寇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而后又接连取得大龙华、齐会、陈庄等战斗胜利,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40年8月至12月,“边区”八路军集结39个团参加“百团大战”,他们摧毁日寇的据点,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反击日伪军“扫荡”,打得侵略者、汉奸魂飞胆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极大鼓舞和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和信心。
  “边区”的民兵游击队在八路军的指导下,依托高山密林、河流湖泊、平原田野等,人自为战、村自为战,到处摆开杀敌战场,巧妙地利用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有效地打击敌人、保存自己,创造出人民战争史上的奇迹。
  8年抗战中,“边区”涌现出大批气壮山河的英烈豪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如:狼牙山五壮士、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青年英雄金方昌、少年英雄王璞、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等。他们作为千千万万个抗日英烈代表,彰显出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体现出压倒一切敌人的民族气节和英雄气概。
  据统计,抗战时期,“边区”军民同敌人作战6.5万多次,战胜日伪军万人以上“大扫荡”110多次,歼敌33多万人,八路军扩充到32万多人,民兵90余万人,辖域20多万平方千米、共有164个县和4个自治区(县)、近4千万人口。
  中国共产党开辟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权提供了经验,为发动、组织、团结全国军民抗战、坚持持久战做出了典范,是中国抗日战争历程中一座雄伟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