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晨昏苦读不废冬夏 人文日新桃李静宁
2024年09月23日
字数:1,344
版次:07

朱彦军 甘肃省静宁县文化馆职工




  我的家乡静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于成纪。成纪古城遗址在今静宁县境南部,分布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石器、陶器、漆器、玉器等大量文物。伏羲演化八卦和女娲抟土造人的古老神话,更是流传在葫芦河南岸支流的成纪水谷地上。古老的静宁,距今7800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伏羲初画卦,苍氏乃制字。”
  我的家乡静宁,是一块激情澎湃的尚武之地。“陇右英豪真有种,将军才气更无双。”西汉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吟啸疆场抗击金人的吴玠、吴璘、刘錡将军,都出自静宁。“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一代伟人毛泽东打马过六盘,长征时,红军主力曾五次途经静宁。
  我的家乡静宁,更是亘古以来耕读立世的崇文之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仙李白,就自称是陇西成纪人;静宁阜民坊人慕天颜,是清朝著名的理财家、实干家,平生以文章经济为己任,建树颇多,官至督抚大员;经济学者马光远,则是当代静宁学子的代言人之一。文脉绵长,重教兴学,使家乡静宁成为教育名城,全国教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殊荣实至名归。高考以来,有近百名学子走进清北名校,今年就有7名学子考入清北,静宁更多的优秀学子则遍布五湖四海各行各业。
  诗书传家,代代赓续,是静宁人行稳致远的长久之策。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对静宁的每一个家庭来说,没有比读书更头等的大事,像我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概莫能外。我的父亲是一名乡镇干部,当年每月的工资只有30元,维持全家的生计尚且困难,但他却舍得给我们兄妹订报买书。《少年文摘报》《语文报》以及诗词类的一些书籍,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在辗转几十年的打工生涯中,我最重要的家当有两件:一本翻烂的新华字典和数十本密密麻麻的古诗词摘抄笔记。记得女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过:“爸爸舍不得花钱,舍不得为自己买书,却特别舍得给我们姐弟俩买书,且都是正版书。”诗书传家久,我们一直都是为读书不计成本和在读书中谋取福利的人。
  朝乾夕惕,勤奋立身是静宁人宁静致远的不二法门。“烟火里谋生,诗意中寻梦”是各级媒体对我人生状况的共识。《礼记》有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无论是读书,还是劳作,勤快、勤劳、勤苦,一个“勤”字,向来是我们静宁每一个普通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像静宁人凭借着勤劳和智慧,近半个世纪里硬是将一颗小小的苹果种成了富民强县的金果子,斩获了8张国家级名片,成为中国苹果之乡。耕读传家的文化基因如此强大,身在其中的我有何理由不以勤奋立世?
  承前启后,历精更始,是静宁人永不止息的精神追求。在我进入文化馆一年多的工作过程中,眼见着静宁民间社火、省级非遗打花鞭、阿阳民歌等走进了校园,静宁苹果已然被打造成一道文化景观:围绕静宁苹果的电视剧、文学、书画、摄影创作纷呈,文创产品创意丰富。我个人作为其中一分子,也正在做一些事,尽一份力,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黄土高原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大书。“尔羊逾三百,一一如白石。不见牧羊人,时时闻鞭策。”书香氤氲,静水流深的文化传播和文明创造,我们都在现场,我们都是主人。让我们:“弦歌莫道天涯远,更向青山那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