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古人治洪
2024年07月15日
字数:899
版次:04

许世昌


  在风雨交加的夏日,洪水如同脱缰的野马,肆虐大地,留下满目疮痍。然而,面对这自然界的肆意怒吼,人类并未束手就擒,早在文明初始,便留下了与水患抗争的英勇篇章。大禹治水的传说,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奇迹,仅仅是这部宏大治水史诗的序章,其后的历史长河中,更有无数治水英雄,以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洪水,自古以来便是悬在百姓头顶的利剑,威胁着生计与安全。因此,防洪成为了历代王朝不可忽视的国之大事。从西汉的“河堤使者”到北宋的“河堤判官”,再到明朝的“总理河道”,防洪官员的职位变迁,见证了国家对水利治理的日益重视。尤其是明朝的“总理河道”,不仅肩负治水重任,还被赋予了军事指挥权,足见其职责之重大,权力之显赫。
  法律与制度的完善,是古代防洪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金朝的《河防令》作为最早的防洪法规,明确了防汛责任与周期,为后来的水政管理奠定了基础。汛期前的沿河巡查,官员的守堤轮值,以及严格的奖惩机制,无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防洪工作的严谨与周密。
  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古代智慧的又一闪现。“水报”系统,利用快马接力,将上游的险情迅速传递至下游,犹如古代的紧急广播,确保信息的及时传达。元朝的报警驿站体系更为复杂多样,陆站、水站遍布,甚至在东北边陲创造性地设立了狗站,利用犬只灵敏的嗅觉和速度,构建起独特的预警网络,彰显了古人因地制宜的卓越智慧。
  水文监测,作为科学防洪的关键,亦在古代得到高度重视。“白鹤梁”,被誉为“古代水文站的明珠”,在长江的波涛中静默记录着千年水位变化。古人巧妙利用其自然露出水面的规律,刻石留痕,以“石鱼”标记枯水线,这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更是对未来的预判与准备。
  至于排水系统的构建,赣州的福寿沟则是不得不提的杰作。这项始于北宋的排水工程,历经千年仍发挥着效用,证明了古人对城市水利规划的长远眼光与精湛技艺。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实物见证。
  综观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与洪水的斗争从未停歇,但正是这些挑战,铸就了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每一次灾难的洗礼,都是对团结与智慧的考验,促使我们不断进步,共同构筑起更加坚固的安全防线,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