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发展
2024年04月08日
字数:1,780
版次:03

胡平原



 

如火如荼的陕甘宁边区生产合作社

  

  陕甘宁边区是1937年至1950年之间,在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的一个行政区域,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直辖行政区,第二次国共内战起被国民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新中国成立后,陕甘宁边区建制于1950年1月改称为西北军政委员会。
  陕甘宁边区为了保证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的实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从抗日根据地所处的具体环境(主要是以个体经济为基础的、被敌人分割的、进行游击战争的农村)出发,专门制定了适合边区经济建设的具体方针。在各项生产事业中,实行以农业为主农业、畜牧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公私关系和军民关系上,实行“公私兼顾”和“军民兼顾”的方针;在上下关系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实行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实行组织起来的方针。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军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斗,于是,边区工业,蓬勃发展,边区面貌,焕然一新。
  抗战全面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接管了延长油矿。在延长正式设立了石油厂,先后设立工务、总务、会计、材料四科。开始迅速开展了恢复边区石油生产的工作,到年底共投资10574元,对个别油井进行了细心清理修复,并准备新建4号油井。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油矿打井和炼制原油的机器设备遭到敌人破坏,一些机器零件散失于民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石油厂协同当地政府“召集群众大会,动员群众,把在红军撤离时失散的机器零件,向乡、区、县政府报告或送归油厂,政府分别给以奖励。因延川是老苏区,群众都有组织,在大会上,好多群众自动报告,将机器送归油厂。”
  为促进恢复和发展石油的生产,边区贸易局也为石油厂从西安等地购进了一批机器零件。经过边区石油工人一年多时间的辛勤努力,一些旧有的油井开始出油,新打的一口油井也开始出油,不仅很快地恢复了石油生产,而且原油的产量也有所增加。到1938年时,边区生产原油3527桶(每桶12.5公斤),炼制汽油167桶、特甲油1381桶、白蜡油856桶,这标志着边区石油工业的正式建立。陕甘宁边区的石油是边区重要的工业能源和抗战物资,也是边区自给工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产业。由于对石油及其产品的迫切需求,就使边区政府对石油的生产极为重视。早在1937年5月,在边区政府成立的筹备工作中,后来担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就提出了“在工业上注意发展石油、盐、煤、铁等主要生产”的边区工业建设任务。1938年,为了保障抗战军需公用的供给,延长石油厂移交由中央军委后勤部管理,任命陈振夏为石油厂厂长。石油厂最初实行供给制。后来进行了体制改革,“由供给为主,改为企业为主供给为辅的国家企业公司性质。”这样基本上实行国家企业化管理。在行政上设生产管理科、经营管理科;在生产部门设有打油部、抽油部、炼油部、修理部等;并建立和规范了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全体职工均实行集体合同制。
  1939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对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对石油、煤矿的管理,增加产量,提高质量”作为陕甘宁边区工业经济建设中的主要任务之一。
  1941年1月,边区政府在经济建设计划中提出:“扩大石油的产量,最低限度应比去年提高3倍”的计划和要求。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论述边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时指出:“在发展边区的工业经济建设中,要把“增加煤油出产,保障煤油自给,并争取一部分出口,作为边区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石油生产予以高度重视,不仅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投资石油生产,在每年的边区经济建设计划中都对石油做出了生产计划和要求,而且在生产物资和粮食供给上也给予照顾,以保障边区石油的生产。边区贸易局多次派人到西安等地,为石油厂购买生产机器设备及零件工具等,边区政府还指示当地政府为石油厂代购粮食等。
  从1939年开始,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开始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禁止一切工业品、生活日用品、工业生产材料及工具等进入边区。为克服国民党政府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而造成的边区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边区抗日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以发展边区的自给经济,坚持持久的抗战。在这种情况下,边区对于石油的生产及其产品的需求更为突出,发展边区的石油工业也就显得更为重要。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