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书虫
□古保祥
2024年01月10日
字数:2,078
版次:04
  这是一片芳香四溢的场所,不华丽,却格外惹人注目,如跳入丁香花丛中,由不得你躲闪,你想自控却发现身不由己,最后甘心情愿地跌入这种浮世绘中不可自拔,每天不跳入其中便觉得食无味,最后成为它的俘虏也不会反抗。
  我一直认为书是世间最灵巧最精妙的发明了,文化得以传承,古人的智慧可以沿袭,就连他们的衣食起居,好与坏,香与臭都在书中尽情表达出来。
  恍惚间,你仿佛看到李白在醉酒、苏轼在吟唱、曹雪芹在哭天喊地。
  但当你正在执著地阅书,或者正在全力享受期间的况味时,一只白色的小虫子突然从书页中钻出来,撞入你的眼眸中,你可能觉得它大煞风景,但它却依然故我地存在于人世间,就好像你不喜欢愤怒的概念,但它照样会不请自来一样。这种小虫子呈白色,细小无翅,其实就是书蠹,它们在收藏很久的书中滋生,以书纸为食,它们喜欢书籍的香,原材料的香,所以,书虫本身也有一种莫名的香气。你如果将它逮在手中观察,你会发现它的眼睛正在直视你,你不想与之对视,换个角度观察,却发现它仍然在瞪着你,仿佛你成了它的仇敌,它的腹眼过于强大,可以洞悉你的一切。你将它放在鼻息处闻,能够感受到书和肉的香气竞相在空气中缠绕蔓延。这种虫子不喜阳光,每天躲在阴暗角落里,对于生疏的抢入者格外恐惧,它们蜷缩成一团,以无声对抗有声。
  总有些小虫子死在书页里,已经呈黄色。小虫子的尸体风干后,成了书签,但它们的尸首在干枯的过程中会能量释放,将书页染成了绿色,黄与绿充分融合释放机能,你突然间打开书页,遇到氧气后,会产生一种不顾一切的香气。
  查阅古籍,竟然没有关于书虫的过多介绍,只是在《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这样介绍: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后用“书虫”泛指食叶虫。
  我喜欢阅读古籍,因此,也捎带着收集书虫。
  我在一本叫《爰历》的书中发现了一种类似虱子的书虫,周身非常光滑,呈雪白状。它所在的位置正是书的索引页,一滴墨黑色的物质在它的旁边萌生,我用手将虫子挪开,顺便想抠掉那团墨黑色,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我猜测这肯定是书虫的粪便,突然有一种想法,想养活这只书虱。它以书纸为食,我便将一些腐烂的书页揉碎了,放在角落里,然后将书虱扔在书中,现在,它有了自己的安身场所,可以自由发挥,书页就是它的仕途,就是它的抱负。为了防止它逃跑,我将周围加固,固若金汤,但我又想不该“以小心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每天观察记录,仿佛对待一只宠物一样小心翼翼。开始时,它不吃饭,书页保持原状,十天以后,我看到了它瘦小枯干,呈现干枯貌,我想它是否渴了。于是翻阅虫书,却发现没有关于书虫的任何绍介,我慌了,不敢暴殄天物,便决定将其放生,放哪儿,重新放回书页,让它搞破坏吗,我正在狐疑之际,却离奇地发现,它在试吃纸张。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小嘴扁扁的,正在挣扎着咬食书纸,它专门挑选柔软的、香喷喷的部分,它咬食的那部分文字一定幸运了,因为无数的知识被它偷入口中,消化掉,它一定知识渊博,一定是个秀才。那只书虫后来不翼而飞,不知所踪。我认为它是书的魂魄,可能被风化神话了,空气中依然残余一股子发人肺腑的芳香。
  还有一种书虫,叫衣鱼。一般喜欢在名人字画中生存,但书中照样有。《本经》曰:衣鱼生久藏衣帛中,及书纸中。其形稍似鱼,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鱼名。白,其色也;壁,其居也;丙,其尾形也。我翻阅一本先秦时代的《尉缭⼦》一书,发现一只衣鱼正在书的内封里散步。它悠闲自在,喜欢潮湿的环境,喜欢嚼食含有淀粉或胶质的物品,如上过浆的书画,或裱糊的箱、盒等都是蛀害的对象,严重的可将字画全部蛀毁。刚孵化或者蜕皮的衣鱼是白色的,随后它身上会长出带有金属光泽的鳞片,看上去银光闪闪的。吸睛的尾羽也不是求偶之用,而是逃身之法器,危急时刻可以自刎尾羽逃生。衣鱼应是书虫最好看的那种,它通常体长而扁,触角细长,身形有些像蜻蜓,身呈银灰色,貌似高贵典雅,让人看后不忍杀生。它咬食书纸后,通常认真咀嚼,一点儿也不马虎,这些书纸有白纸还有包含墨香的纸,纸张在胃里不停地翻滚消化,所有的知识化作了一堆粪便,排泄在书缝里,让人不忍卒读。逢此虫读书人便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但此虫却是无害动物,它除了喜欢淀粉和糖类外,几乎没做过其他坏事。
  我将自己收集的十余种书虫专门放在一本破旧的连环画书籍中,我故意在书的精华部分掏了一个书窟窿,用吹风机营造一种干燥的环境,我将十余只胆颤心惊的书虫有序地摆在其中,希望它们可以安身立命,安常处顺地生存,我希望它们不要学我每天都要开会,它们可以自由,可以潇洒,吃饱了睡,睡醒了继续吃,它们可以互相蔑视,装作不识,每天各过各的生活。人类总想以自己的思想凌驾于它物之上,这种思想从根本意义上就是错误的逻辑。书虫一只只在死去,最后只剩下一堆尸体在窟窿中哀嚎。我请教一个学动物学的同学,它总结道:动物不想人类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其实是最好的,人类安置的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它们的死去,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从此后,我再阅读书籍,遇到书虫,不再招惹它们,而是轻轻翻过此页,阅读下页,就像有人看到我,然后忘了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