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菊花”
2023年10月25日
字数:1,486
版次:04
路来森
喜欢石涛的画,喜欢石涛画中无处不在的典雅和秀润,不苍白,诗意足,他的画中,有文章,文气郁勃。
菊,一向是中国画家所喜欢之题材,石涛亦不例外。但石涛画菊,不似白石老人那样只是菊花朵朵或丛丛,石涛的画菊,多是菊在“境”中。
少有的,以单株“菊”为素材的一幅画,是石涛《山水图》(之六)。虽名曰“山水图”,实则画的是一幅菊花图:画面简约,仅一石一菊,亦可名之为《菊石图》。石,苍黑如铸,虚实结合,明暗相映,石之四周,地面湿痕氤氲,石之暗黑处,仿佛苔藓密布其上焉。菊生石旁,仅一株,但却枝叶繁茂,丰盈肥硕,花朵大而繁,纷然绽放,朵朵如怒,是一种傲然而放的姿态。
凝视之,即感觉那株菊花,无风自摇,且菊香散逸,弥漫画面间。
画面题五言绝句一首:“节未迩霜降,朝来早降霜。画师生懵懂,染就菊花香。”另有落款“寒露二日”。
从题诗可以看出,这幅画,应该是一幅即兴之作:霜降尚远,仅仅是在寒露的第二天,早晨,一场霜,却突然降临了,节令如此的“悖谬”,连老画师也一派“懵懂”。不过,懵懂归懵懂,经此一场霜降,那株“菊花”却开得愈加绚烂了,而且,菊香浓郁,阵阵袭人,老画师闻香兴起,援笔成画,成就了这幅“菊石图”。
此幅画的好,还在于“映衬”:菊石相映,石之瘦硬、苍古,更好地烘托了菊之繁茂、绚烂;石之沉稳、踏实,又很好地衬托了菊花的摇曳、挺秀,两相映衬,各自风致,愈加得到彰显,真正是相得益彰了。
至于菊花,那份傲然的姿态,简直就是一种人格力量的写照。
石涛,画有一幅《对菊图》,很特别,真是“境”大于菊:占据整幅画面是山水,是建筑,所谓“对菊”,也不过是两人合抬一盆菊花而已。
一套几进庭院,临水而建,背倚壁立的陡崖,面对汤汤的流水;远处,山埠错落,绵绵延延,给人一种苍茫无际的视觉感受;庭院四周,依旧有山,错落环绕,只是相对低矮一些,挡不住瞭望的视野,庭院周围,更有苍松翠柏,绿树郁郁。最前面的一处庭院,柴扉外,有小桥流水,柴扉内,庭院宽敞,也正是在这一宽敞的庭院内,一高一矮两人,正合力抬着一盆菊花,两人二目相对,相对间,就是盆内的菊花:菊枝微倾,有摇曳之感,见得出,庭院内正有秋风吹过,谷风阵阵,那菊花,也才枝条倾斜。
画面,有题诗曰:“连朝风冷霜初薄,瘦菊柔枝早上堂。何以如私开尽好,只宜相对许谁旁。垂头痛饮疏狂在,抱病新苏坐卧强。蕴藉余年惟此辈,几多幽意惜寒香。”
饮酒过度,病酒新苏,画家想把菊花抬进室内,对菊、赏菊,藉此“蕴藉余年”。所以说,此幅画的特点,是画菊却不在菊,颇有点儿“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如写诗,画家画菊,实则是在抒怀,借菊言志、达情罢了。
如此,此菊,是画中之菊,更是画家的心中之菊。不在菊之“象”,而在菊之“意”。
石涛,画有一组《陶潜诗意图》。《陶潜诗意图》(之二),谓之“悠然见南山”,是演绎陶渊明诗《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意的。
画面:远景,是如黛的远山,耸峙、苍茫,云雾缭绕,宛若仙境;近景,茅屋一间,只是露出屋顶部分,屋边,垂柳一株,丝丝缕缕,疏朗飘逸,有风致;房屋山墙一端,篱笆一道,回环曲折,竹篱高低不一,参差错落,篱笆内外,黄菊遍地,灿然开放;诗人站立篱笆之内,头披宽巾,身着长衣,宽袍大袖,左手下垂,右手捻菊花一簇,目视前方,遥遥而对的,是如黛的远山。
此图,很写实地演绎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最是那菊花,色黄如金,虚实结合,仿佛凌空开放,给人一种飘然之感。似乎,那菊,并非人间之菊,那菊,是属于仙界的,是开放在陶渊明“桃花源”中的菊花。
明灿,纯洁,仙气纷然——此花,只应天上有。
在石涛的笔下,陶渊明,简直就是一位脱出凡尘的仙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