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黄土地上的革命摇篮——陇东中学
2023年07月03日
字数:1,329
版次:06

刘志洲


  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庆阳。1937年1月红军中央教导师和陕甘宁省委支前工作团在庆阳城建立了中共庆阳工作委员会,蔡畅同志为第一任工委书记。1937年10月至1946年4月,八路军129师385旅驻防庆阳八年多时间,与庆阳人民结下了鱼水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块硕果仅存的红色土地上,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了庆环分区、中共陇东特委、以及后来著名的陇东分区,辖庆阳、华池、环县、曲子、合水、镇原六县,建设了模范的抗日根据地。陇东军民取得了两次反“磨擦”斗争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顽固派占领陇东根据地的阴谋,陇东统战区完全实现边区化,成为革命圣地延安的西部屏障。解放战争时期,陇东分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模范试验区,为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大西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王维舟、耿飚、马文瑞、马锡五等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战斗过,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迹和精神财富。
  1940年3月,祖国大地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到1940年,陇东分区环县、曲子、华池、庆阳、合水、镇原6县共有学校278所,其中完全小学11所,模范小学18所,普通小学190所,女子小学9所,私学50所。这时,急需一批文化人才去组织和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但当时陇东分区的教育现状远远不能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不了广大青年求知深造的要求。
  为了对陇东青年就地实施中等教育,陕甘宁边区政府作出决定,在陇东分区建立一所中等学校,名称为“陕甘宁边区陇东中学”,陇东地委书记马文瑞兼任校长,并报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1940年3月,边区政府遵照中央指示,派陆为公、孙萍以筹备委员身份到陇东筹建陇东中学,拟定9月18日正式开学。在筹建校舍的同时,陆为公通过中共陇东特委报告中央办公厅,请求非常重视群众文化教育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为陇东中学题写校名并题词。在延安的一孔窑洞里,毛泽东欣然挥毫题写了“陇东中学”4个大字,为这所成立于战火中的学校倾注了殷殷的深情,寄托了革命的厚望。
  校名当时写在纸上,从延安带回后聘工匠镌刻于石板和木板上,毛泽东同志的署名,也相应放大一并刻上,学校开办后石板的校名嵌挂于校门前石牌坊上,木板的校名挂于礼堂;校名也缩写成小字,制成校徽,发给师生佩戴,以鼓励师生学习。1942年7月,毛泽东还接见了陇东中学观光团,给师生代表讲了话,对陇东中学和整个陇东地区教育事业寄予厚望。
  陇东中学创办之初只有11名教职工,首届招生122人,设为师范、中学、预备(文化补习)3个班次,学制为1年。到1945年,陇东中学教职工增至37人,有教学班7个,学生330人。
  这所创办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坐落于周祖陵山下、环江之滨,由毛泽东同志题写校名的学校,在历史的血雨腥风中,前进之路也几经波折。学校校址屡迁,其名几变,从创建之初的“陕甘宁边区陇东中学”“中共陇东分区党校”“陇东分区干部学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庆阳初级师范学校”“庆阳初级中学”“庆阳县第二中学”(简称“庆阳二中”)“庆阳县东方红学校”,直至1972年恢复“陇东中学”原名,并被确定为省、地、县三级重点中学。
  陇东中学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陇东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中学学府,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被称为“革命的摇篮”,更是“陇中精神”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