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清代陇上盛名独具的凉州“四大书院”
2023年06月12日
字数:1,177
版次:03

张国才 柴多茂


  

北溟书院

  北溟书院位于清代凉州府武威县城北三十里的永昌堡(今凉州区永昌镇),由武威知县欧阳永裿于乾隆七年(1742年)创建。
  欧阳永裿(1710—1776),字德馨,号兰畦,广西柳州马平县人。18岁补诸生,25岁拔贡。乾隆二年(1737年)授甘肃合水知县,乾隆五年(1740年)任武威知县,乾隆十年(1745年)擢凉州知府。他是一位具有浓厚百姓情怀的官员,为官清廉,忠于职守,所到之处,兴利除弊,广施惠政,切实解决民生疾苦,禁停地方陋习,又常以官俸救济贫民;兴修书院,助学兴教,注重民风教化的培养等。他在武威留下了许多惠民政绩,受到武威人民的爱戴。当他离开武威赴任平凉知府时,武威“士民攀辕流涕,络绎数十里”。
  在任武威知县的第二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欧阳永裿在县城北三十里的永昌堡创建了北溟书院。在元朝时,永昌堡为永昌府,是永昌路的驻地,是当时凉州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经历了二百余年的沧桑变迁,当地的人文依然兴盛。于是,欧阳永裿创建了北溟书院,聘请学者周子兰为书院的主讲,又倡导乡民捐助田地、水磨为书院的校产,有效地解决了书院的经费问题。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北溟书院又修增一些房舍,规模逐渐扩大。清末新政后,北溟书院改为初级小学,为武威北乡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雍凉书院

  雍凉书院位于武威城西北隅,由甘凉兵备道成定康于光绪元年初(1875年)创建。
  成定康字涤泉,湖南宁乡人,少年时考取廪生,咸丰十年(1860年)为左宗棠幕僚。同治七年(1868年),成定康随左宗棠进入陕西,因其辅佐有功,被保举为记名道员,后统领湘军成信军,兼署绥德知州,后历任陕西延绥兵备道、延榆绥兵备道、甘凉兵备道,官至甘肃按察使。
  光绪元年(1875年)初,成定康由延榆绥兵备道调任甘凉兵备道。初到凉州的成定康深感当地文风兴盛,于是慨然捐俸银一千两,在城内西北隅购置民房创建了雍凉书院。雍凉书院共房五院,场院一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
  武威古称“雍凉之都”。《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关于雍州的范围,《尚书·禹贡》记载:“黑水西河惟雍州。”其位置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地区、甘肃部分、青海东北部以及宁夏部分地区。但无论是大禹时期还是周朝,河西地区均属雍州。《凉州府志备考》记载,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汉武帝改雍州为凉州。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想恢复《禹贡》时的九州体制,汉献帝便下诏把十四个州合并为九个州,撤销凉州,原来凉州的所有郡城并入雍州。因为武威既处于古代雍州范围,又在汉代凉州范围,所以武威古称“雍凉之都”。这大概是成定康把新创建的书院命名为雍凉书院的缘由。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武威“四大书院”已成为中国书院史上的一个缩影,也是清代凉州儒学兴盛的一个绝美背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浑厚博大的凉州文化,需要我们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弘扬。 (连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