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清代陇上盛名独具的凉州“四大书院”
2023年06月05日
字数:1,235
版次:03

张国才 柴多茂


  在我国绵延悠久的历史上,书院作为一种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场所和传播载体,并作为官办教育的补充,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与整理、君子德行和气节的养成、经世安邦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威莫道是边城,文物前贤起后生。”在清代,地处河西走廊的凉州府武威县先后创建了成章书院、天梯书院、北溟书院、雍凉书院等4所规模较大书院,走出了如张美如、张澍、潘挹奎、李于锴等一批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学者,成为清代甘肃颇负盛名的书院。
  

清代的武威文教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改卫为府。于是,凉州卫变为凉州府,府治在武威县,下辖武威、永昌、镇番(今民勤)、古浪、平番(今永登)五县。在清代的二百余年,朝廷非常重视科举取士的制度,特别是在康乾时期大力提倡“崇儒重道”,并特开“博学鸿词科”,广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辈,形成了“右文之盛,前古罕闻”的盛况。这一时期,武威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据《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记载,止乾隆末,武威人考中文进士8人,武进士6人,文武举人88人,贡生103人。又据《甘肃进士录》记载,自顺治至光绪的231年间,武威人考中进士的共31人,涌现出了张美如、张澍、李铭汉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武威文风甲于秦陇”“自乾嘉以降,彬彬多文学士矣!”“人文之盛,向为河西之冠”。“甘省文风,初为宁夏最盛,今则莫盛于凉州之武威”等赞誉不绝于史书。
 

成章书院与天梯书院

  成章书院是清代武威县创建的第一个书院,地址在“凉之北厅旧址”(今凉州区和平街小学一带),由凉庄道武廷适捐资创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经广东巡抚彭鹏的举荐,51岁的武廷适出任陕西凉庄道。武廷适字周南,原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后迁居浚县,是一位“沉酣经史”“雅爱斯文”之人。据《凉庄道宪武廷适创建书院碑》记载,武廷适在修葺武威文庙后,“嗣即卜凉之北厅旧址,捐资亲督缮修,创为书院”,书院“地势高敞,规模巍焕”。《五凉全志·武威县志》记载,成章书院建成后,武廷适不仅“延师课士”,而且“每月亲临校阅”,使得武威“文风由此丕变”,成为当时继文庙之后,武威城内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
  三十四年后(即乾隆三年、1738年),时任凉庄道的何炳安筹资对成章书院进行了修葺。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凉庄道张之浚倡议下,凉州知府朱佐汤对成章书院进行了增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顾光旭任凉州知府,武威知县请求修复书院。因“凉州旧有天梯书院,岁久致圮”,成章书院修复后,遂更名为天梯书院。
  不论是成章书院,还是天梯书院,作为当时在武威规模最大、长盛不衰的书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山长的选聘。据现存于武威市博物馆的一些硃卷、齿录等史料的记载,成章书院(天梯书院)的山长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武威县的进士,如张美如、郭楷、杨增思、张兆衡、陈作枢、张诏、袁辉山、张景福、周光炯、伦肇纪等,他们当中大都曾经受教于成章书院(天梯书院),在进士中试后,又有在成章书院(天梯书院)教授的经历。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