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首倡“引大入秦”工程的一代廉官王树中
2023年05月22日
字数:1,084
版次:03

王立仁


  王树中(1868—1916),字建侯,兰州市皋兰县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进士,长期在安徽太和县和亳州府任职,勤政爱民、清廉刚正,深得民众尊崇,被皖人称为“王青天”。
  王树中为官的年代正值大清朝行将就木,整个国家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灾荒遍地、贪贿公行、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王树中为官秉持“只问苍生,略无瞻顾”的准则。为了匡正太和县“健争讼”的民风,他坐堂审案犹如老妪之话家常细致排解;深入民间“娓娓谈道义,如父兄师长之教子弟”。他大力崇文尚义,推行教化用自己的俸禄购买书籍赠送给乡间子弟,一年后民间争讼案不及原先十分之一。太和、亳州一带连年受灾物资奇缺,王树中知难而进,千方百计赈济灾荒,每天要解决上万人吃饭用药,又要带领民众抗旱,废寝忘食昼夜操劳,累得倒在现场几乎殒命,而亳州却因此有数十万人得以存活下来。太和县水患严重,耕地多废,社会矛盾多发,流民贫民遍布。他全面查勘精心规划,对境内十条河流进行疏浚使之畅通,让太和县从此五谷丰登、祥和安定。他执法严明、不惧豪强和洋人,让太和县的教案处理“顺若流水”,洋教士心服口服。而民众得知他到来时“奔走欣欣,以望见颜色、得闻片语为喜”。他调离亳州时,上万人自发涌上街头请求留任。
  民国初,王树中担任甘肃省军政府参谋和省教育会会长。他受命前往天祝县大通河源头实地考察,归来后提出了开渠引流济秦王川之旱、广开良田的计划方案,是提出“引大入秦”工程的第一人。他受命巡访全省各县,体察民情并就地解决突出矛盾,不到一年就走遍了陇上76个县中的大半。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极难处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之,君独慷慨任之”,所到之处一一平复人心、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后因长期辛苦健康大损,不幸在49岁之际英年早逝,时社会各界、家乡人民皆深为痛惋。灵柩返乡之日,沿途各村庄无数乡亲皆致路祭最高礼仪。
  王树中为官清廉一生,追崇儒家“大同”思想,衷心拥护孙中山先生民主共和愿景,且以优良家教家风传承后人。长子王毓琳(王孔璋),是甘肃省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他少年之时即向往革命,1927年入党,以后在中共甘肃特支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与特支贾宗周负责党的宣传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国民党当局逮捕,虽经严刑拷打依然坚贞不屈,遂被判处死刑。幸得三弟王毓泰(即王和生)积极营救,三年后始得逃离虎口,但是身体受到严重摧残,于1944年过早离世。至于三儿子王毓泰则因为进步的思想,卓越的才华和对甘肃文化体育事业的杰出贡献而广为人知。
  王树中逝世后,其挚友、陇上大贤刘尔炘有挽联赞曰:
  不愧为良有司,热血丹心,能使苍生呼父母;
  毕竟是奇男子,空拳赤手,只将白水付儿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