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向西向下: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2023年03月24日
字数:2,215
版次:03

□ 尚季芳


  1938年学校专门成立了小学教育通讯处,以通讯方法研究解答小学教育实际问题,辅导小学教员进修。主要的修习科目有儿童心理、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小学各科教材及教学法和民众教育。因着改进小学教育成绩彰显,得到了国民政府教育部明令嘉奖:“查该院举办小学教育通讯研究,颇著成绩,殊堪嘉许,仍仰继续努力,尽先汇印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研究报告,分发参考。”研究报告后来汇集成《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由正中书局出版。
  对西北边疆史地的着力研究也是师院部分学者的学术重心,希图通过自己的学术为现实、为边疆开发服务。李蒸院长在《略谈西北文化建设》一文里指出:“西北各省为研究工作之丰富地区,因吾国固有文化发源于西北,从事考古学及史地方面之研究者能得到许多宝贵资料……须有专家从速探讨,以开发研究工作与教育工作相辅而行。”在李蒸的倡导下,师院教授发表了多种研究西北史地的论著。黎锦熙先后主持修成了《城固县志》《宜川县志》《洛川县志》和《黄陵县志》以及《同官方言谣谚志》和《洛川方言谣谚志》等一批典范性的著作。在黎的倡导下,师院创办了国语专修科,培养了100余学生,在台湾收复后派20余名学生赴台推行国语,成效卓著。黎氏在《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写成《方志今议》一书,成为继章学诚《文史通义》之后现代方志学的开创之作,该书在现代学术视野下论述新修地方史志的要旨、方法,影响很大。
  此外,还有多篇探究边疆史地的论文问世,如邹豹君《甘肃走廊的重要性》《由地理和地缘方面论兰州市将来的发展》《兰州的出海路线》《甘肃走廊在西北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其自然景观》和《甘肃走廊的经济建设和移民问题》。李化方的《我们这一次的社会调查》《陇南一隅的佃农》《河西的高利贷——高利贷是怎样压在农民的头上》和《我所见的甘肃农村》。何士骥的《西北考古纪略》和《中国文化起源于西北》。王钧衡的《敦煌县南湖区之地理环境》和《黑水流域地图质疑及边疆地图问题之急待解决》。殷祖英的《西北资源问题基本的认识》和《论西北文化国防问题》。林冠一的《诸葛亮躬耕陇亩辩》等文章。这些都是紧密关注西北地方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论文,从学理上发掘西北的历史文化,建言政府加大开发力度,提出一些具体的经营之道。如《甘肃走廊在西北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其自然景观》一文,作者指出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河西走廊,“得之则兴,失之则亡”,“建国的根据地假若在西北,那么,建设西北的根据地就应该在走廊”,所提建议,切中肯綮,很具眼光。
  除此之外,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在中国文学、地理学、植物学、美术学、家政学、体育学研究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某些学科成为国内学科建设的标准,成一时之盛。
  余论:一个大学的使命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备受艰辛,辗转迁移。在经费支绌、环境恶劣、人心思变的形势下,它不仅未衰落,反而发展壮大,成为推动西北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正如齐国梁所说,“抗战后师大对于后方西北教育负了神圣的使命,是开发西北的先锋,今已奠定了西北教育的基础”。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的谷正伦也颇为兴奋,声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到兰“是甘肃青年的幸福,实在不错……教授讲师都是国内有名的学者。规模之大,人才之众,无疑是甘肃的最高学府”。师院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地方建设、推动领导知识青年从军等,都在当时极具影响,亦反映出一个大学的担当与使命,他成为西北师范教育的动力源,开创了甘肃乃至西北教育的新时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进而言之,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所取得的成就是与师生们努力勤谨和知难而进的奋斗牺牲精神分不开的。当时师生生活极其艰苦,据当时在师院求学的刘维崇回忆,许多教师生活艰苦,衣衫褴褛,大多一袭蓝衫,一双布鞋,出门安步当车,家居洗衣烧饭。如教育系教授胡国钰自嘲道:“我一年到头就这一身衣服,冬天是棉袍棉裤,春天去掉棉絮成夹袍夹裤,夏天去掉里子成长衫、单裤,秋天再加上里子,冬天再絮上棉絮。”学生们的穿着亦令人心酸,“有的是中山装,有的是旧军服,有的是长袍,也有的是短袄,更有的不论早晨、中午或夜晚,都是那件油垢、褪色的棉大衣”。当时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戴的怒发冲冠的帽子,穿的空前绝后的袜子、脚踏实地的鞋子”,生活苦况,可见一斑。
  尽管环境不如人意,然师生们并未就此畏缩,学习风气非常浓厚。“下了课,凡是太阳光芒能射到的地方,三五成群的学生,每个手里都拿着一本书,有的写,有的念,很少有聊天的”;“在上课时间,宿舍里很少见到学生的,就是有的话,不是在写,就是在念”;图书馆内,“经常有二三百人,在那里埋头钻研,以致形成占座位的风气”;除星期天外,其余无论上下午,图书馆未开门前,“总有很多男女同学拥挤在门口,等着进去占一个座位”,学习风气之好,令人激赏。
  从北平师范大学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再发展成西北师范大学,从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一个旧时代走向新时代,从京城一路向西向下,这是一所历经风雨沧桑、世事巨变的高等学府,其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存续,并将发扬光大。在新时代下,西北师大必将以传统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旨归,在“七高一体系”战略指引下,继续坚持向西向下,为西北社会发展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贡献更多的“西北师大智慧”“西北师大声音”“西北师大话语”和“西北师大气派”,为繁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篇完)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