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大河家识刀
2023年03月24日
字数:4,447
版次:03

 陈新民




  陈新民 曾任甘肃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副主任、漳县县委书记、定西行署副专员,中共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宣传组副组长、中国国土资源报党委副书记、国土资源部老干局副局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中国作家》《中华辞赋》《中国散文诗》《美文》《飞天》《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部。获中国记协党报副刊作品一等奖、“赞化杯”全球华人散文大赛三等奖。







    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的案头有把前不久从大河家带来的保安腰刀。这是一把普通的“波日季”短刀。黑牛角刀柄和深褐色皮鞘,式样简朴,色调低沉,看起来很不起眼,抽刀出鞘,只见精光闪闪迅灵如蛇。它豁开了历史的迷雾,把我的思绪引向中世纪的古战场。
  800年前,成吉思汗的蒙古军团横扫欧亚大陆时,在中亚诸国俘虏了大量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哈剌鲁、康里、阿尔浑、撒尔塔、汪古等各色名目的人。这些被通称为色目人的战俘里不乏能工巧匠。于是,将帅便把他们组建成“探马赤军”和“各色技术营”配属在自己的麾下。这支劲旅的组建大大增强了蒙古军团的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进程。我想,蒙古铁骑挥舞在大马士革城头的刀剑,叩响克里米亚半岛的马掌,一定有不少是出自“各色技术营”。
  1227年,蒙古人回马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6年后,他们又受命“随处入社,于编民等”,用现在的说法他们是集体转业成为务隆河畔亦兵亦农的屯垦者。几百年来,色目人与蒙、汉、藏、回、土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联姻,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一直到清朝同治年间,保安人才迁离同仁在甘肃积石山的大河家定居下来。
  在大河家,我认识了马努海和马依思夫两位有四十多年制刀经历的老人。马努海告诉我,他的太爷打了一辈子刀,手艺在甘南草原享有很高声誉。马依思夫的儿子马阿才冬拉海和孙子也都接过前辈的锤与砧开始了制刀生涯,像这种祖辈相传的制刀世家,大河家少说也有上百户。关于保安腰刀的历史,人们给我提供的只是130年前从撒尔塔(同仁地名,源自中亚古族族名)黑火匠那里学刀艺的赫赫阿爷的故事;而现在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腰刀是马由努家里保存了200年的一把木鞘黑膛刀。显然,这些都不是保安腰刀的渊源。我总觉得马努海和马依思夫的铁砧和“各色技术营”的冶炉间有一条若明若暗的纵流,赫赫阿爷的故事和马由努家里保存的古刀只是这流程中的几朵浪花。保安腰刀的真正渊源在“各色技术营”那里,它的历史和保安人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和许多民间高人一样,马努海、马依思夫话非常少。从他们比金子还珍贵的一言半语里,我感到他们宁愿让自己的作品说话。看着工匠们全身心地打造腰刀,我觉得他们更像是在锻造自己的灵性和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刀是有灵魂的,刀的灵魂来自那些把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创造煅进刀中的人。我相信,那一把把“十样锦”“雅吾其”“波日季”“细罗”,还有“马头”“尕脚”“鞭刀”,等等,都是有灵性的!我相信,制刀,是技能也是表现;刀,是器具也是佩饰更是文化。
  保安腰刀上大都镌刻着五指并拢、指尖向上的“一把手”图案,它源自一个惨烈的故事。有位保安族工匠制刀技艺高超,盛名远扬,但他向来傲视权贵,更不畏强暴。某军阀慕名前来求他的刀遭到断然拒绝,恼羞成怒的军阀生生地砍去工匠的右手……为了纪念这位工匠,以后人们在保安腰刀上都镌刻上“一把手”图案。不用说,像这样有血性、有气节的男儿自然是保安人立身行事的楷模。在民族危难时刻,能义无反顾地把“七尺的身子哈豁上”(保安民歌语)的汉子,更是保安人的骄傲。清末反抗八国联军侵略战争期间,在北京正阳门战场上马尕豆、马帮吾等十名保安族官兵英勇捐躯的事迹,谱写了保安民族史上光辉的一页。回顾这一切,再看保安腰刀,你会觉得那凛凛刀光折射的是一个民族非凡的历史。
  腰刀是匕首短剑的别称。从石刀、骨刀、青铜刀,到铁刀、钢刀、合金刀、陶瓷刀,几千年来,刀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也在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演变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印记。因此,从不同民族的古籍文献里几乎都能见到咏刀叹剑的篇章。刀常常被人格化,常常被看成是尚武、英勇、侠气、责任和牺牲的象征。以刀寄情,感叹不遇,呼唤道义,抒发理想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哲理内涵;“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浩远情怀;“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的超拔境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文人志士的精神追求和忧患意识,使我们对刀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还有冯谖弹铗、杨志卖刀、高俅诈刀的故事,把封建社会清贤达志、英雄末路、奸佞走红的众生相置于刀光剑影之下,引你从历史的深处去思考许多问题。
  若说文学艺术与刀的关系,保安人那里则有着更为丰富的遗产。而说保安人就不能不说他们的民歌——“花儿”,只有走近腰刀和“花儿”,才能真正走进保安人中。“花儿本是心中的花,不唱由不得自家”,对许多保安人来说,钟爱的事物仅仅眼里有心里有,“花儿”里没有还不算真正有。工匠们在炉前唱着:“铁匠炉子里加蓝炭,风匣里拉出了火焰,打个箭步到跟前,活像是睡梦里看见。”“铁匠们打的个刀子来,皮匠们配个鞘来,尕妹们拿出个实心来,阿哥们豁出个命来!”这里,刀是爱情的见证。面临压迫和苦难,“花儿”要吼出心中的不平:“打一把五寸的刀子哩,做一个乌木的鞘哩,舍一个五尺的身子哩,闯一个天大的祸哩。”这里,刀是穷苦人的胆。“花儿”表现的激越秀丽,刀隐含的冷峻悲壮,刚柔相济拓开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反映出保安人丰富的感情世界。
  20世纪30年代保安人的商业空前地活跃起来,几乎与此同时,大河家的制刀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保安商人以大河家为大本营,分路经营各显神通。“中原客”把生意从兰州、西安做到上海,做到了日本;“松潘客”的足迹踏遍了甘南、川北草原,又深入到巴蜀腹地;队伍庞大的“藏客”更具传奇,三四十年代,先后有500多名保安族商人从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到印度做生意。当马尕艾力、马哈如弗等几十个保安汉子西装革履在加尔各答留影时,甘肃的绝大多数农村还不知汽车电灯为何物呢。商贸发达带来的人、财、物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大大促进了制刀业发展,保安腰刀由早期的简陋粗糙逐渐变得精致美观,品种也由“黑膛”“波日季”两种发展到十几个。大河家镇保安腰刀长的马骥厂长是著名的制刀专家,是被写进县志的人物。我有幸在他的指引下近识保安腰刀,大大开阔了眼界。
  “波日季”是保安腰刀的古典版。滴水形的刀身线条流畅富于动感,刀锋锐利,入力角度和平衡性设计得科学合理,刀鞘和刀柄装饰简洁,整体效果含蓄低调却美艳动人,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关于“波日季”腰刀有个古老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个保安青年,在神的指点下,依照树叶的形状打制成锐利的战刀,终于战胜恶魔,解救被囚禁在魔窟的姐妹的故事。神话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保安人的仿生智慧和创造精神在这个故事里得到生动反映。
  “十样锦”是经典式样。按通常的分类,“十样锦”属于方头直刀,特点是刀背厚实、刀板平直,刀刃转折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强劲的切割面,显得刚直威猛,隐隐露出沉郁的霸气。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刀柄。工匠们用银、铜、石、珠在牦牛角上镶、嵌、铆、搓出花、星、云纹、水波及抽象图案,只把刀柄装饰得璀璨夺目,华丽柔媚。“十样锦”刀鞘多以铜板或钢皮卷成筒状,浑圆的刀鞘藏起方直的利刃,这种外圆内方、外柔内刚的设计理念确乎耐人寻味。
  “马头”刀式样最简朴,价格也最低廉,主要销往甘南、川北、滇西等藏族地区和鄂尔多斯、阿拉善等蒙古族聚居地区。“马头”的刀板薄‘刀身宽’刀刃弯长,用来切、割、刮、削、剁都十分顺手,是牧人理想的生产生活用具。因为面对的多是百年来代代相传的老客户,所以他尽管价廉利薄,工匠们打造“马头”时却格外注重质量,在加钢、淬火等环节都非常讲究,在利与义之间他们更注重义。
  传统的保安腰刀如“十样锦”“波日季”“曼把”“雅吾其”等,端直的刀柄既无护手也无刃舌。到“尕脚”“鞭刀”“算盘珠”这类刀,才有了护手和锁扣,刀柄也做得曲线玲珑,装饰别致。“鞭刀”刀鞘顶端装着系马鞭的铁环,把鞭和刀合成一体,一具两用自然方便。近些年,有人参照阿拉伯弯刀的造型,对传统式样“波日季”和“马头”进行改造,把刀尖后弯刀柄底部前撅,将刀身做成流畅的“S”形;有的还在刀柄上增加几个小弯以增强握力。县工艺刀具厂的马福祥厂长从电影里受到启发,研制出了将军剑。剑鞘和剑柄采用宝石蓝、咖啡红色的景泰蓝材料,镶金错银,做工非常考究。与其说它是刀剑,还不如说它更像是华丽的艺术品。我想若在古代,它恐怕是鲜衣怒马少年招摇于市的绝好道具;而那窄长的剑身,冷月般的寒光又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侠客手中的鱼肠剑来。
  怎么才能将刀打造成世界精品,我从大河家回来后常常思索着。决定的因素是质量,质量的先决条件在于材料。大河家工匠现在用的40-45号碳素结构钢,是优于以往他们用过的其他钢材,但从制刀专业标准看却是很一般的,甚至可以说是替代材料。怎么才能使腰刀更加坚固,更加柔韧,更加锋利,我建议他们选用一些刀具专用钢材,还建议辅料尽量选用自然物品,比如牛皮做刀鞘,兽骨制刀柄,就比金属和碳纤维及塑料更贴近自然,肯定会更受欢迎。加工一把精品刀具的工艺复杂程度,不亚于制作一件镶金错银的首饰,要想精益求精,不能没有微型设备和必要的精密器具,这都是大河家工匠们最缺乏的。再则,对一些通行的业内技术指标如布氏硬度等,厂长和工匠们也知之甚少,他们把握质量主要靠直观和经验,这也是保安腰刀走向世界的障碍。
  不可否认,腰刀的实用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已逐步弱化,它正从许多生活领域淡出。这并不意味着制刀已是夕阳产业,除了继续生产少数民族需用品,保安腰刀更广阔的前景还在收藏市场。我给马福祥厂长提供了一些信息:在北京燕莎商城,我看到一把美国造的巴克猎刀,售价是9000元人民币,蓝钢刀身和黑色碳纤维刀柄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惊人之处。据《名刀》杂志介绍,世界十大制刀大师之一的瑞典人卡杰恩·布森的一把刀卖到5000美元,日本人福田正孝的刀的单价是25000美元,据说这还不是最贵的。它们的质量真像价格显示的那样,是保安腰刀的百倍、千倍、万倍吗?绝对不是!是收藏市场“无形的手”在起作用。事实上,所谓国际名刀大都是作为艺术品被刀迷和专业收藏家购买的。收藏讲究手工制作,讲究老牌子,讲究个中的历史文化含量,这些保安腰刀都有。想想看,风靡国际市场的西方名刀,论它们的历史有几个堪与保安腰刀比肩?从“各色技术营”的野战工厂到大河家作坊的几百年炉火,保安腰刀里所积淀的文化底蕴就是巨大的无形资产!保安腰刀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跻身于世界名刀之列!这条路虽然走来不易,但最初的几步已经踏出。保安腰刀获得过省优、部优称号,已销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周恩来总理曾经把保安腰刀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我希望保安腰刀更大的荣誉在不久的未来,我期待着保安腰刀像古代的“干将”“莫耶”宝剑那样,在工艺品世界大放异彩。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九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