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中共组建的第一个电影团队
2023年03月06日
字数:1,314
版次:06

□周文洋


  1938年8月,时任中共长江局书记的周恩来,推荐进步电影演员袁牧之、摄影师吴印咸前往解放区,摄制一部抗战题材的纪录片。
  袁牧之和吴印咸两人携带电影拍摄、洗印器材抵达延安,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张闻天会见他们时说:“目前特别需要把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救国救亡的主张和陕甘宁边区的真实情况拍成电影,全面、长期地对外介绍、宣传。所以我建议你们不仅要拍一部纪录片,应该组建一个团队,开创我们自己的电影事业。”
  1938年9月10日,在八路军政治部主任谭政的筹划下,中国共产党组建的第一个电影团队: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以下简称:“电影团”)成立,由袁牧之、吴印咸和先期到达延安的电影工作者徐肖冰、李肃等6人组成。
  “电影团”通过一段时间走访考察,决定拍摄一部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征得党中央同意后,1938年10月在延安桥山镇正式开机。他们用时2个多月,拍摄了陕甘宁边区党政机关、社会面貌、百姓生活;八路军官兵与人民群众共同发展生产、抗敌备战;各地爱国青年迢迢远途汇聚延安等场景。
  当时,他们计划多拍些中共领导人工作、生活的镜头,但毛泽东说:“你们的胶片有限,多拍一些基层、多拍一些战士、群众的场面。”
  后来,经周恩来协调,才留下了毛泽东为“抗大”讲课、与农民交谈、在院落里读书、在窑洞中写字等珍贵影像。
  1939年1月,“电影团”分为两组:一组奔赴晋绥平西游击区,另一组深入到晋东南八路军总部,记录下了许多八路军官兵攻防克守的实战场面;拍摄了朱德、彭德怀、罗瑞卿、聂荣臻、左权等将领指挥作战和日常生活的影像。他们还跟随白求恩大夫率领的医疗队拍摄了20多天,记录了医疗队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的壮举,特别是拍下了白求恩在野外环境中,聚精会神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的镜头,定格了这位伟大国际主义战士的不朽形象。
  《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凸显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抗战救国的责任担当,边区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勤政务实,展现出“天下人心归延安”的社会趋向和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取胜利的革命决心和创业精神。
  1943年,“电影团”在吴印咸的带领下,用时半年多拍摄大型纪录片《南泥湾》,记录八路军359旅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实况,镜头里有党政军领导与战士、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有机关干部、“抗大”学生参加大生产的火热景象,有广大百姓磨米纺线支援子弟兵的感人画面,有毛泽东为大生产运动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彩瞬间。
  拍摄《南泥湾》时,吴印咸等人十分注重把军民劳动垦荒与边区面貌相结合,展现在日寇铁蹄践踏、国民党封锁的残酷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苦战贫瘠、修路筑桥、挖窑建房,将荒芜的南泥湾改造成了瓜果飘香、牛羊成群、风景秀丽的“陕北好江南”,成功勾绘出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在苦难时期,攻坚克险、不懈奋斗的英雄创举。
  延安时期的“电影团”,共拍摄完成《延安和八路军》《南泥湾》《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十月革命节》《九·一运动会》《延安各界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大会》等20余部纪录片。
  中国共产党组建的第一个电影团队,用简陋的设备记录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进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场景,留存了诸多鲜活、珍贵的影像,为新中国电影事业铸就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