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2022年08月02日
字数:908
版次:03
□ 王 菲
幼时,常听家人随口哼唱着秦腔戏,最耳熟能详的不过一句“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庄有家园”,一股属于西地的厚重历史感迎面而来。
秦腔基本靠吼,似乎不吼,无法表达出西地的民俗风情一般,这不同于江南的吴语小调,咿呀咿呀地是一个水做的女儿。而秦腔,它自历史中走来,一个胸膛厚实的汉子,在这块秦地上咚咚击鼓,奏响了一曲属于西府这块土地上的乐章。
每当庙会,村庄里就会热闹无比,必定要将戏楼重新上彩,清扫干净,挂上条幅,小贩也会提前寻好地方,摆摊吆喝。
当戏正式开演时,头一天是较为热闹,第二天是达到鼎盛,如日中天,称为正会,到了第三天,就是尾声,不光看戏人的稀少,就连有的小贩也懒得再出摊。
幼时最不喜这第三天,如今长大亦如是,总是想要将这盛世繁华留住,就如同古人总是想挽留住春意一般,但正如《红楼梦》之中第二十六回红玉所言,“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一语竟道破了这繁碌人间的本相。
戏终有落幕的时候,犹如人群终有散场之时,不论是怎么样别离分散,人们仍然对下一场相遇满怀期待。
正如每次秦腔戏开唱,虽说依旧是老生常谈,多年以前的戏名,人们却仍然乐此不疲。
《屠夫状元》《追鱼记》《华山救母》《三娘教子》,这些戏名记的是滚瓜烂熟,连里面的戏词都能随口蹦出一两句。
人们还是毫不厌倦,年复一年地坐在看台下听着,看着。看秦腔不如听秦腔,眼睛所看的不过是一出详细完整的故事罢了,不论是董永七仙女还是牛郎织女,这些故事几乎从小听到大,再看这故事就没多大意思了。而听秦腔就不同,听的是戏的曲调,感受到的是它走过千古的独有魅力。
秦腔,一个“秦”字,赋予了它特有的西地文化,它成熟于秦,是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发展而来,生于民间,鼎盛时还在民间。
戏里的戏词可能就是寻常百姓日常的口语,令人倍感亲切。比如《屠夫状元》里的戏词,“我的好妹妹呀,见我的鞋穿烂,要亲手给我做双新鞋穿。”关中方言中,鞋穿坏不叫坏,而叫“烂。”
一曲秦腔,不光是了解古时西地劳动人民的珍贵资料,更是平民百姓的独有赞歌。
它自历史中走来,一声吼秦腔,吼得是荡气回肠,犹如张飞连吼三声逼退曹军,吓死夏候杰,充满了精神与勇气。它又向未来走去,不断丰富发展,一路引吭高歌,永远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