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秦文化的天下观
2022年07月08日
字数:2,982
版次:03

□ 欧阳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天下”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蕴含了“天下一统”“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天下一家”等哲学思想。这一思想源于三皇五帝时代,萌芽于夏商西周三代,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晚期,秦人胸怀天下,励精图治,经过秦孝公至秦王嬴政七代人的努力,统一六国,成就帝业,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新阶段。
 

天下观的形成

  “天下”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即所谓“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诗·小雅·北山》又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春秋以降,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四夷内侵,中原华夏族民族意识空前高涨。齐桓公首倡“尊王攘夷”,打着周天子的旗号号令诸夏,欲“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作《春秋》主张天下一统,强调夷夏之辨首先在文化,而且夷夏可以互变。进入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纷纷探讨政治统一、华夷一统的新路径,天下一统理论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成书的儒家经典和诸子学说中,《周礼》主张政治上建立强大的一统王朝;《管子》《礼记》提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与中国诸侯“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观念;《尚书·禹贡》设计出理想中天下一统的“九州”说和“五服”说;孟子提倡仁政和王道,主张大国“王”天下,强调“用夏变夷”;荀子更是提出了“一天下”;《墨子·尚同》提出“一同天下”;《庄子·天道》主张“一心定而王天下”。天下一统与进化的历史观有机结合,标志着天下一统理论业已系统化,并对秦汉大一统政治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在诸子学说和儒家经典中,天下一统已形成基本共识,并且是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等圣王明主共同而一贯的追求。天下一统既是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周秦之际社会上下共同的政治诉求,成为人们国家观念的基本认知信条。
  

天下观的秦国实践

  秦人以天下一统为己任,通过商鞅变法确立以法家学说为治国理论。采取推行县制、迁都咸阳等措施,打破了陈旧的政治生态,为君主专制和政令畅通奠定了基础;经济和军事上通过农战政策、军功授爵的实行,使富国强兵大见成效;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广纳六国贤能之士,形成布衣将相竞相效命国家的局面,为变法图强提供了人才保障。奖励耕战和移风易俗的推行,收到了“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良好效果。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变法推动了秦文化转型,转型后的秦文化既保持了意志坚定、功利进取、开放包容、尚武坚毅、富于创新等文化特质,又具有了崇法重刑、耕战为本、军功授爵和实用功利的新特点。秦王嬴政在天下一统学说和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杂糅法、道、阴阳五行、神仙家等思想,以其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创造性运用于统一战争和秦王朝的制度构建,“奋六世之余烈”,仅十余年就扫灭六合,一统天下,结束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列国争霸、战乱纷争的动荡局面。为了巩固王朝根基,秦始皇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以及实行法制等政治措施,统一度量衡和车同轨等经济措施,改革家庭制度和编户制度等社会管理措施,书同文、行同伦和匡饬异俗等文化措施,南开五岭设三郡、北击胡貊修长城、移民实边等军事措施,实行华夷一体的民族融合政策等,创建和确立了一整套多民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并构建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从而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运行模式和文化传统。
  秦王朝的建立,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上不仅承上启下,而且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秦国的统一进程,并非商灭夏、周代商那样的朝代更替,而是一次打碎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国家再造,是一次上自君王、下至百姓对组织管理机制改造、社会阶层建构和社会运行模式创新基础上的国家重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更替,不论统一政权还是分裂政权,或者少数民族政权,对入主中原和正统的追求,都是天下一统传统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具体体现。从此,视天下一统为常态,分裂、动荡为非常态,成为国人评价历代王朝得失和历史走向的基本标准。
 

天下观的历史启示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秦人、秦国、秦王朝虽然都成为过往,但秦人及其秦文化却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和精神财富。秦人何以能够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终结动荡纷争的旧时代,开创天下一统的新时代?一般而言,追求统一的政治抱负,积极进取的先进文化,顽强拼搏的民族性格,始终重视军事实力,比较彻底的变法改革等,无疑是助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但从更深层而论,还有以下三点至为关键。
  一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都不能缺失理想信念。从秦人建国之际秦襄公僭越礼制,以天子之礼设畤祭天,到秦穆公以“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自居,从秦武王举鼎绝膑到秦王嬴政伏六王而定天下,历代秦人问鼎中原、一统天下之志坚定不移、一脉相承,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聚沙成塔、久久为功,最终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二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秦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秀的特质,其特色和优势来自秦人宏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在秦文化中,对周文化的继承无疑是其主体成分,但在秦国社会,并未因此而受周礼束缚趋于保守,如血缘宗族和世袭贵族对秦国政治的影响远较东方六国为弱,故以地缘为主的郡县制在秦国、秦王朝得以推行。再如后起的秦人虽然在文化上并没有产生像东方六国那样的大思想家和重要的学术流派,却在重用六国人才并将新的思想文化创造性运用于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上,不仅非常成功,而且遥遥领先。究其根本,就在于秦国形成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文化观,由此确立了其文化始终能够趋向先进的优势地位。
  三是坚持富国强兵之道。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兴盛,既需要正确的道路方向选择和先进的治国理念引领,也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撑,两者缺一不可。秦国在致力发展和崛起中,始终重视经济发展和技术应用,兴修水利,推广铁器、牛耕,以农为本,奖励耕战,是秦国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有力支撑。特别是到战国后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四川盆地三大经济区秦国独占其二,而且还拥有陇右等西北战马基地,其国力已远超东方六国。可见,国力雄厚、兵强马壮是秦国实现和巩固天下一统的根本物质基础。
  纵观人类历史,几千年间,曾出现过不少地域辽阔、辉煌一时的大帝国,但从波斯帝国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古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在各领风骚数百年之后,无不消亡解体为单一民族的普通国家。唯有秦王朝在国家、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所奠基的古老中国,虽历经分裂与动荡,饱受侵略与宰割,却一次次浴火重生,走向复兴,与天地同在,同日月永光,昂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历史上先进的天下一统国家理念和秦文化所奠定的天下一统文化的意义及价值正在于此。
  当前,我们正在阔步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起点上,在全国上下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宏伟事业中,需要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往开来、奠定天下一统基础的秦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既是富矿,也亟待开发。(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22年7月6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