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奶奶的“立夏”
2022年04月29日
字数:1,112
版次:04
  我们这个地方有个立夏尝“三鲜”的习俗。这里的“三鲜”指的是地三鲜,即蚕豆、苋菜、蒜苗。
  以前没有大棚,农民种蔬菜只能跟着季节走,什么季节种什么蔬菜。有时跟了季节也没用,遇到天气偏冷或偏热,该收获的蔬菜收获不到,蔬菜就枯萎了,完全是靠天“吃菜”。为了保证全家能在立夏这天吃上“三鲜”,奶奶真是煞费苦心。在“三鲜”播种完后,奶奶每天上菜地的次数明显比以往增多了。有时在“三鲜”上看看有没有虫子,有了就用手捉掉;有时给大蒜松松土,施上一些鸡粪或兔粪;有时在蚕豆的杆子旁插根小竹竿,再用稻草把蚕豆杆子与小竹竿捆绑在一起,防止蚕豆杆子被风刮倒。
  眼看天要下大雨了,奶奶赶紧去小屋拿张油布,轻轻地盖在一片绿油油的小苋菜上。雨过天晴,奶奶揭去油布,只听油布上积累的雨水“哗”地倾倒一边,但见小苋菜毫发未损。如果那年气温正常,那么立夏这天吃到“三鲜”就三只手指捏田螺——稳笃笃了。如果那年在立夏前的一段时间气温偏冷,那么立夏这天吃到“三鲜”就很危险了。摘下蚕豆荚,里面只有鲫鱼眼珠大的豆子,还未成形儿;大蒜叶子虽是碧绿,可中间的蒜苗才探出头来;苋菜好像刚钻出泥土的样子。但不要紧,奶奶自有办法。
  谷雨一过,奶奶在蚕豆地、大蒜地、苋菜地的四角及中间钉上三尺长的竹竿,再在上面覆盖上尼龙纸,用旧棕线把尼龙纸与竹桩的头扎住。白天,阳光透过尼龙纸,下面的温度明显比外围高了七、八度。晚上,气温下降,但“三鲜”地上的温度也比外围高几度。如此,十多天后,蚕豆荚里的豆子饱满了,蒜苗挺拔了,苋菜出苗了,绿油油的。
  奶奶,箩筐大的字不识一个,但在五十多年前就知道用这个土办法可以让蔬菜提速生长。
  立夏到了,奶奶拎了两只篮子早早去了菜地。在蚕豆杆上,奶奶挑圆滚滚的豆荚摘下;在大蒜地里,奶奶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了蒜苗往上拔,只听“吱”的一声,一根大蒜苗就在奶奶的手里了;在苋菜地,奶奶用一把锋利的凿子拣长得齐整的苋菜挑下来。这天,一家人像过节一样围坐在一桌,桌上有放了些笋丝的蚕豆,有油绿酥嫩的清炒苋菜,有略带韧劲的酱油蒜苗,三样小菜清香、鲜美,加上一海碗清炖螺蛳、一碗清炖咸带鱼,让全家人吃得热气腾腾、津津有味。
  后来,我才得知,我们这地方在立夏这天尝“三鲜”已历史悠久了,其中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吃蚕豆,表示做什么事都要争第一,“豆”通“头一”;吃苋菜表示让危险离得远远的,“苋菜”通“险铲”;蒜苗,表示“算妙”,就是让人变得聪明。啊,原来立夏尝“三鲜”,里边还藏着这么多的文化密码!
  今年的立夏即将来临,但大部分人家早已不种地了,“三鲜”都去集贸市场买了。我想,奶奶如果能活到现在,看到今天有了大棚,大家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三鲜”,一定会有很多感慨的。 (马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