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赵忠宪委员: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走好产教融合职业教育路
2022年01月19日
字数:1,081
版次:03

本报记者 邱瑾玉


  双减、普职分流,这些教育领域的名词,在过去一年成了家长们焦虑的源头。只要一提到普职比、普职分流,马上就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上不了普通高中,进而失去大学学习的机会,最终可能输掉整个人生。
  家长们的焦虑过度了吗?1月15日晚,在参加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委员驻地,从事了半辈子职业教育工作的赵忠宪委员说:“很多人知道高凤林是中国航天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是大国工匠。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高凤林是1980年代从当时的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211厂技工学校焊接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在干中学、学中干,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在赵忠宪委员看来,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等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众多技能人才,也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培养造就一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工巧匠和高素质产业大军,更需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不可能所有人都去上大学、做研究、搞学术,应该说,普职分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在我们的文化中,对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也是包容,乃至赞赏的,比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技多不压身”等等,都在证明一句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虽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但没有高低之分”。
  不过,现实与理想之间还存在着差距。赵忠宪委员认为,现在家长的焦虑,其实是长期以来学历、身份歧视导致的恶果。他说,“说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职教育,很多家长首先不考虑孩子能不能学到技术,而是会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走入‘歧途’。其次,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匮乏,好多中职学校的老师最欠缺的恰恰是职业教育最需要的实操能力和经验。”
  在赵忠宪委员看来,“在学中干,在干中学”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职业教育更注重学以致用和终生教育的理念。为此,他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开出了“药方”:应根据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遴选一批校企技术技能专家,建立职业培训专家库,在全省开放实训室,解决中职学校的办学痛点。同时,突出职教特点,把需求融进去、把技能融进去、把校企公寓融进去,弘扬工匠精神,做到学思结合,建立技能高考,让在诸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能够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之间自由选择,形成普职贯通的“H”型融通机制,使得学生在探索和尝试中确定更适合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