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庚 王钊 齐兢
发布时间:2024-12-31 18:18:39
冬日的暖阳映照着团结村同心广场,蓝天白云下,五星红旗迎风飘展。新修的篮球场上,几个年轻人你争我抢,一场激烈的3v3篮球赛激战正酣。一旁的村党群便民服务中心里,老人们聚拢在一起,指挥着棋盘上的“千军万马”厮杀正酣。
团结村,一个因共同生活着汉、回、保安、撒拉、东乡、藏、土等8个民族群众而命名的小村庄,村内民风淳朴、民族团结,故名团结村。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省政协积极投身灾后重建工作,选择团结村为联系灾后重建村,在团结村探索打造灾后重建、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三位一体”示范村。
在省政协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的协调支持指导下,在州县乡各级党委政府政协的组织实施下,一年来,新建小区拔地而起,重建民房焕然一新,产业项目蓄势待发,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团结村灾后重建如期取得重大进展,群众逐渐走出地震创伤,奔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新家园 新生活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4年元旦,省政协主席庄国泰专程赴积石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受灾群众,送去关怀与温暖,鼓励大家从悲痛中走出来、从灾难中站起来,守望相助、共同携手坚强前行,坚定信心、依靠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在看望受灾群众期间,庄国泰主席指示省州县政协组织要积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和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把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一体规划、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努力把团结村建设成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
一年来,庄国泰主席多次亲临团结村调研指导工作,对团结村建设《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力量、争取项目支持、谋划产业发展。
省政协办公厅、民族宗教委、农业和农村委领导同志会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多次到团结村调研座谈、完善规划。不遗余力地推动“三位一体”示范村建设,确保团结村按时按节完成阶段任务。
12月中旬,在地震发生一年后,记者再次来到团结村进行了回访。
积石山县平均海拔2000多米,冬季漫长而寒冷。让受灾群众早日搬进温暖安全的新居,是灾后恢复重建最急迫的任务。
驱车从临大高速大河家收费站下高速,沿着310国道行驶五分钟,道路左侧一排排崭新的黄墙灰瓦新居映入眼帘,这里是团结村易地搬迁重建点,山环水绕,地势平坦,也是各族群众开启幸福生活的新家园。
龚顺莲一家四口居住在100平米的新居里。室外,零下10度;屋内,暖意融融,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温25度。
“每家安装两台取暖设备,每台1000元,政府还补助500元,每天分时段还享受电费半价的优惠。”龚顺莲笑着说。积石山县抓住重建机遇,实施了冬季清洁取暖到户“煤改电”项目,对受灾群众补贴到户。
勤快的龚顺莲将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小院也干净整洁。客厅里,电视、沙发、茶几、洗衣机、冰箱一应俱全,除了一个柜子是从老房子里搬出来的,其他都是龚顺莲在搬进新家后购置的。
龚顺莲说,她家原本在山坡上,路不好走,运送盖房子的建筑材料还要用小车推。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他们决定把家搬到团结村集中安置点。
现在,龚顺莲在村上的公益性岗位工作,丈夫开乡村垃圾清运车,家里还种了7亩地,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我们村里各族群众共同生活,大家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搬到新家,我们还是团结友爱的大家园。”龚顺莲这样看待新生的团结村。
一个多月前,赵海福从临时安置板房搬进了新家。这个中年男人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他热情地泡茶,招呼着记者一行人赶紧坐下。 “现在上下水、淋浴器、抽水马桶等设施一应俱全,比起过去方便多了。”赵海福说。
刘集乡纪委书记安继林告诉记者,考虑到村民的承受能力,团结村的安置房分为80平米、100平米、150平米等,其中的小户型适合人少的家庭。
赵海福选择了100平米,三室一厅一厨一卫,一家四口住正好。“政府提供了补贴,还有10万元的无息贷款,我自己又掏了4万块钱,把家里好好装修了一下。”
如今,一个月过去了,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冰箱、洗衣机,看着新家从空空荡荡到一点点被填满,变得越来越规整,赵海福满心欢喜。“现在新家有了,新生活也比过去好了,我们自己再努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走出赵海福家,临近傍晚,村子里家家户户升起了袅袅炊烟,放学的孩子们嬉闹着结伴回家。扫去阴霾的震区重获新生,“家”的崭新模样已愈来愈清晰。
新产业 新希望
与异地搬迁重建点隔着310国道的是团结村老村址,100余户原址重建和加固维修的村民仍住在这里。
黄墙灰瓦的新居和异地搬迁点一致,只有一些尚未拆完的建筑依稀能看到地震受损的痕迹。村里的道路大部分完成了硬化,比起过去也宽阔了一倍多。
庭院改造、主干道硬化、雨污分流……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造,让团结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2社村民马学智家里,二层小楼大气敞亮,小院和家中全铺上了大理石。
回忆起地震发生时,马学智的妻子马法图麦忍不住抹起了眼泪。“当时家里基本上垮塌完了,我从县城赶回来后大脑里一片空白,都不知道今后的日子该咋过。”
马学智手机里的视频,记录着地震发生后的场景,从房子到院墙,全部被地震摧毁了。
“地震后不久,子弟兵就来了,党和政府也给我们送来了棉衣棉被,吃饭就在村里的小广场上,到饭点我们就可以直接过去吃。”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住了3天后,马学智和妻子搬进了活动板房。
“这个家是我爷爷和爸爸留给我的,我想把他重建起来。”有过建筑工人经历的马学智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重盖自己的新房。
经过五个多月的施工,一栋面积260平方米,有五个卧室两个客厅的二层小楼已经基本完工,只剩下一些收尾工程。
对于未来,马学智说自己想开一家农家乐。村干部们得知这一消息后,专门带着马学智等9户有意向的村民,去临近的农家乐进行了培训学习。
“现在道路更宽了,下水也有了,手续正在申办中,争取明年春天就能开业。” 这次,他满怀期待,打算在家门口干一番事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群众增收的保障。在马学智家不远处,村里的一处空地已经平整完。
在重建中,省政协农业委立足团结村具有良好群众养殖基础的特点,谋划建设现代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将群众庄前屋后的养殖整体迁入小区,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肉牛肉羊良繁技术、饲养技术,疫病程序化防控等实用技术专题培训与指导,走小群体大规模园区化发展牛羊产业的路子,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同时结合积石山县自然气候条件,重点做好地膜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玉米青贮技术集成与示范两项工作,走家家养牛羊、户户粮改饲,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高效生态农业路子。
如今的团结村,受灾群众不仅搬进了新居,还发展起了产业,有了挣钱的门路。大家四处寻找活计,有的计划开农家乐,有的就近务工,有的准备把保安腰刀发扬光大,有的学手艺打算开饭店……生活一天一个样。
新治理 新风貌
经过易地重建的团结村党群便民服务中心,以白墙、灰瓦、飞檐的清新模样,连同配套完善的村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办事服务大厅等,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在党群便民服务中心二楼,温暖的老年活动中心内,84岁的赵福林和几个老伙伴正激烈“厮杀”着。
如今,老年活动中心已经成村里老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据点”。在这里,不仅可以下棋打牌,还可以练习书法、读书看报、按摩放松。
在重建过程中,省政协农业委、民宗委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多次赴团结村实地调研、座谈协商、沟通对接,对空间布局、基础公益设施、生态保护、产业培育、民居风貌、民族特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等统筹进行规划设计,探索少数民族地区政府、社会组织和各族受灾群众共同参与的灾后重建和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新机制新模式。
以重建的团结村党群便民服务中心为例,在省政协协调下,各级各部门积极发挥部门优势,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政策支持,在异地搬迁点建成了新的团结村党群便民服务中心,集成了便民服务、老年人活动、党员活动、综治调节等多个功能。
在党群便民服务中心对面,集休闲娱乐、节日集会、运动比赛、技能竞赛于一体的多功能塑胶灯光运动场成了年轻人的最爱,安放了标准篮球架、乒乓球桌案、健身器材。村里还专门聘用2名大学生建成了集政策宣讲、用工信息收集发布、就业咨询于一体的劳动力咨询服务工作站。
不远处的团结村安置点爱民小学、幼儿园已于秋季开学完工投入使用,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校园里传出。
在集中安置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村广场、街巷、道路等诸多重建项目的设计实施中,随处可以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宣传主题。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韩凯介绍,围绕“同心、感恩、奋进”三大主题,团结村设计打造了1个展馆、2个“红石榴”驿站、2条环路、2个广场、6条街巷,通过对团结村历史故事,以及在脱贫攻坚、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等过程中展露出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人物和事迹的挖掘、宣传,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红石榴”驿站,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而随着下一个春暖花开,团结村的护坡将打造民族团结浮雕,团结村民族风情味更加浓重。届时,美好的环境将与和谐家园融为一体,各族群众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漫步在村里,不少已入住的村民在新家门口贴上了表达感恩内容的对联。傍晚,夕阳照向村内的同心广场,房屋装修的声音依旧不时响起。灯火渐次亮起,厨房飘出饭菜香……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正编织着美满家园梦,开启了震后生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