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向东
发布时间:2024-02-05 09:48:14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不被期待,却是中国教育的底色;不被关注,却是中国制造业的主力;不被重视,却是乡村振兴、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是县中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
这段话,是一本名为《县中的孩子》的书的荐语。这部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音博士历时3年、深入6个省份7个县域25所不同层级学校调研写出的全方位呈现中国县域教育图景的著作,自去年7月出版以来,迅速在教育界、社会学界引起巨大关注和反响。而这些反响和关注,是人们对县中衰落的叹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期待。
让人振奋的是,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任振鹤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中小学“强县中增学位建宿舍扩食堂”工程列为10件为民实事之首,具体包括:全面提升20所县属高中办学能力,增补学位2万个,新建、改扩建教师周转宿舍900套、食堂400个。
省两会期间,这件“首要”民生实事,引起许多省政协委员的共鸣和热烈讨论。
县中衰落背后:基层中小学软硬件短板突出
“‘强县中增学位建宿舍扩食堂’是一项综合性工程,省政府将其放在10件为民实事的首位,充分表明省上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教育均衡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在小组会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和平凉市政协秘书长胡麒军这两位教育界委员,对这一为民实事由衷点赞。
“在十几、二十年前,能够上县一中、县二中,对县上的那些孩子来说是非常荣耀的事,但最近这些年我们切切实实能感受到,这种声音越来越弱了,这真的是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或趋势。”谈起县中的衰落,郭炯深感痛惜和遗憾。她说,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在教育层面的直接影响,是优质师资向大城市聚集,“超级中学”在全省“掐尖”。同时,由于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如县中在校舍改善、图书资料购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加上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没有与时俱进,种种因素交织之下,县中的办学质量日益下滑,进而陷入“优秀教师流失-生源质量下降-办学水平下滑-对优质师资生源吸引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学位短缺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又一焦点问题。但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不断走低,一种“未来几年学校过剩、教师缩编”观点也在网络上流传。此前曾担任平凉市教育局局长近4年的胡麒军委员则认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总人口减少与城镇人口增加并行的趋势不会改变,这意味着城区的学位需求仍将持续增加。“去年平凉市增加了10155个学位、园位,但据我们测算,未来几年全市城区每年还将增加600-800个孩子,3年就是1800-2400人,这就是一所标准中学的人数,因此城区学位依然是短缺的。”
在胡麒军委员看来,当前基层中小学在教师周转房、学生宿舍、食堂和取暖等硬件方面短板突出。以平凉市为例,崆峒区、华亭县、庄浪县城区“大学校”、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学校基础设施陈旧,一些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单面楼已成为C级危房。“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省政协委员、定西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张惠玲的提案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她在《关于加大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投入力度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的投入相对较少,办学条件仍然比较薄弱。以定西市为例,2024年拟实施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项目11个,涉及高中学校教学综合楼、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及附属工程建设等内容,概算总投资3.15亿元,目前已多渠道筹措资金1.15亿元,但缺口仍高达2亿元。
“师资力量的补充远远赶不上城镇化的速度。”在《关于强化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建设的提案》的提案中,省政协委员、兰州市东郊学校校长朱文龙指出当前城区中小学面临的师资短缺问题:教师实际数量不足,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学校在教师选拔招聘中主动权较小。
数字化赋能:以信息技术弥合城乡教育资源差距
“中国2000多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学生,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关乎我们未来社会的面貌和发展。”在《县中的孩子》中,林小音博士发出这样的呼声。
“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县域教育发展。”郭炯委员告诉记者,2021年,教育部等9部门就联合印发实施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提出了稳定县中优质生源,吸引优秀人才在县中长期任教,高中教育资源向县中倾斜,加快改善县中办学条件等要求。
那么,对我省而言,振兴县域教育路在何方?
作为长期从事教育技术集成研究的专家,郭炯委员给出的对策,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赋能。“比如通过同步课堂等方式,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乡村学校,让城乡学生能一起互动、协同参与教学活动。又比如推广使用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既能弥补乡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短板,同时也能帮助乡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
郭炯委员告诉记者,教育部为支撑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而紧急开发建设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已在2022年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凭借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对促进教育公平的影响,该平台荣获202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哈马德国王奖这一联合国系统内教育信息化最高奖。“但很多学校、教师还不知道这个平台,有些虽然知道,但不懂操作。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比如我们在改薄工程中为每个学校配备了一体机、电子白板等设备,但因为维护不到位、承担不起电费等问题,许多设备都被搁置,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电教部门人员极为紧缺,学校电教设备陈旧老化、信息课程没有开设等情况在县域层面比较普遍。”郭炯委员说,在教育数字化成为教育创新发展趋势的今天,对我省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来说,改善县域中小学信息化环境、提升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数字化、互联网和AI赋能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更加凸显。
省政协委员、张掖市政协副主席张文智同样关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有关提案中建议,健全政府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机制,研究制定教育信息化经费长效统筹使用机制,设立政府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乡村振兴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学相关软硬件和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师资在城乡均衡配置
如果说“聚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为人师者的理想,那么对学生而言,亦何尝不渴望“择天下名师而师之”。
在胡麒军委员看来,优秀的教师和优质的生源,是强县中、振兴县域教育的核心。“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硬件问题,只有让老师能住得安心,学生能住得下、住得安全,才能让基层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留下来,进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基层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和留住优秀生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胡麒军委员告诉记者,从学生层面而言,目前全国各地都在遏制超级中学全省招生、跨县区招生,“比如我们平凉一中在2022年取消了全市招生,2024年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兰州一中的全省招生也会取消,这些举措就是为了让优质生源留在县中。”
而在师资均衡层面,近年来各地推广的联盟办学、集团化办学,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一体化探索了新的路径。“我们平凉市主要是推行集团化联片办学,通过相应的激励、配套措施,鼓励优质教师在城乡学校间流动,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学。”胡麒军委员说。
“交流形式单一,师资交流未能实现统一调配,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省民进在《关于加强联盟办学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的提案》中,分析当前联盟办学存在的问题,建议深入推进研训联动工程,根据学校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联盟办学模式,加大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建立有序师资“下派”与“上挂”的互派互聘制度建立师资互派互聘制度,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省农工党在《关于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也建议大力推动教师交流轮岗,在省级层面出台政策,明确交流轮岗人员范围、交流条件和交流年限等要求,引导区域内优秀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创新交流轮岗途径,探索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多种方式,更好实现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