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沈青崖与《噶巴石歌》

作者:张天雁

发布时间:2023-11-27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沈青崖,字艮思,号愚舟,清代史地学家、诗人,浙江秀水人(浙江嘉兴市)人,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举人,历任河南开归道、延绥道等职,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西安粮监道管军需库务驻肃州(今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乾隆元年(1736年)改授延绥道。他一生博学多识,对天下地理,古今舆图颇有研究,以史地学者名世,纂修有《陕西通志》《狄道州志稿》等,著有《寓舟诗集》。

沈青崖在驻肃州期间,对当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掌故、风土民俗等有所了解,他与黄文炜一起,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纂修了《重修肃州新志》。这部酒泉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地方志中,有一首他写的《噶巴石歌》诗,其诗曰:“雪山西峙万余里,于阗秀结葱岭起。绿玉白玉分两河,迤逦钟灵酒泉止。红水坝前溪水清,邻邻石卵排牙齿。嫩黄深碧间松花,性质坚凝莹肌理。呼童鞴马恣穷探,解衣泅水沉潭底,巧伺骊龙睡未醒,犀分潜入蛟宫里。一拳击倒波斯胡,騞然跃浪颜色喜。抱持归来夸玉工,琢磨旋用宝砂洗。徐看剖蕴敌连城,赏玩蓝田差欲拟。若今有胫走市朝,浮筠无光委然耻。嗟予未觏希世珍,偶遇璀璨双目眯。琮璜重器廊庙陈,那许形色粗相似。”诗中描写的噶巴石产于酒泉市肃州区以南的红水河及其冲积滩砾石层中,是磨制酒泉夜光杯的主料。

噶巴石,也称酒泉玉、酒泉彩玉、祁连玉,“噶巴”为西北少数民族语,原生矿蕴存在肃州以南海拔5千多米的祁连山主峰附近的崇山峻岭中,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有的矿体经风化、侵蚀后,被冰川、洪水冲击磨砺,沉积于洪水坝河的冲积扇及其支流峡谷的砾石层中。噶巴石成份复杂,一般为玉质卵石,质地坚硬凝腻,肌理晶莹,微透明,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呈嫩黄、深碧等色,间有松花纹理,多为蛇纹岩、蛇纹石化橄榄岩或蛇纹石化白云质大理岩等,图纹石多以绿色为基调,嵌墨绿、翠绿、鹅黄、雪白等色纹,偶有红、褐、紫等浸染色,构成崇山峻岭,江河飞瀑,大漠流云等自然画面。

噶巴石在地方志或野史中有记载。最早记载噶巴石的是《重修肃州新志》,“玉石,一名噶巴石,出红水坝河内,乃石之似玉者。有菜色,有白色,深碧浅绿,俱可琢器。治之者,取山丹回回砂磨之。《禹贡》雍州琅玕,青色,或者是其类欤?”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吴人寿、何衍庆修纂《肃州新志》中,对噶巴石也沿用了《重修肃州新志》的记载。清末民初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中也有记载,“噶巴石,产肃州红水坝,似玉,而逊其坚,有绿、白两种。取山丹回回砂磨之,有光。或云,《禹贡》‘璆琳琅玕’,即此。”二十世纪90年代的《酒泉人文地志》中,又从地质学角度对噶巴石作了如下描述:“噶巴石,变质岩之一,单斜晶体,为蛇纹岩中的岫岩玉,其质地优良,结构致密,软硬适度,有光泽。颜色鲜艳,有墨玉、黄玉和碧玉。酒泉南山红水坝河床中富有,为制夜光杯原料。”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