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抗战烽火中诞生的期刊——《调查研究》

作者:郑学富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1941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 《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在全党兴起调查研究之风。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工作的彭德怀积极响应,出台具体执行的文件,下发到所属各分局、区;抽调人员组建相关机构,掀起了社会调查的热潮;出版了期刊《调查研究》,尽管因日军大“扫荡”而只出了一期,但是却肩负起时代的使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创办的时代背景——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延安时期,为从根本上肃清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在党内的影响,毛泽东欲推动在全党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1941年3月,毛泽东决定将他早期的农村调查报告汇编成《农村调查》出版,并于3月17日撰写了序言,着重阐述了调查研究所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眼睛向下,对群众满腔热忱,拜群众为师,才能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再次重申了曾经被讥为“狭隘经验论”的著名观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目的是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因为调查研究是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间环节”。只有把调查研究工作落到实处,才能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改造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的任务。他提议:“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敌友我三方的经济、财政、政治、军事、文化、党务各方面的动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的工作,然后引出应有的和必要的结论。为此目的,就要引导同志们的眼光向着这种实际事物的调查和研究。”他认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的计划,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与“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完全相反的观点,他在研读苏联哲学家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的《辩证唯物论教程》的批注中,明确地提出了“书斋中不能发展理论”的观点。

8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二十年来,我党对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与国际情况的研究,虽然是逐渐进步的,逐渐增加其知识的,但仍然是非常不足;粗枝大叶,不求甚解,自以为是,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仍然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号召全党力戒空疏、肤浅,扫除主观主义作风,要求采取具体办法在全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同时,中央还作出了《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具体规定了以下办法:在中央下设中央调查研究局,担负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种具体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内设调查局、政治研究室、党务研究室三个部门,作为中央一切实际工作的助手。调查局担负收集材料之责;政治研究室担负根据材料加以整理与研究之责;党务研究室担负研究各地党的现状与党的政策之责。毛泽东同时兼任调查研究局和政治研究室主任。

在毛泽东的倡导和中共中央《决定》的推动下,各中央分局及各省委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都先后设立了调查研究的专门机构,为中共中央领导好全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全党上下开展了一场深入、深刻的调查研究活动,掀起全党性的调查研究热潮。通过调查研究,逐步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识,逐步学会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分析中国实际,并从中认识到理论与实际联系的重要性,认识到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性,促进了党风的转变,促进了党员世界观的改造,在党内逐渐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为在全党反对主观主义,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1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返回延安,北方局工作由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负责。北方局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开展调查研究工作。1941年8月,北方局下达《关于执行中央调查研究决定给各地的指示》,要求区党委立即成立专人负责的调查研究室,并联合该地司令机关、政治机关、群众团体及党的机关内各部门,由各机关的性质确定负责哪一种类的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各种调查表格,责成有关机关或个人填写,并限定在适当时期内交回,再由调查研究室汇总。社会调查在此时成为由各级行政机构执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调查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也为检验由调查而制定的政策提供了政治实践机会。并且,“为了纠正当时注重一般的社会调查,而忽视了与党的现实斗争联系不够的倾向,并克服对党在华北五年的奋斗经验未能很好地整理与发扬的不足”,北方局确定了工作计划大纲,将调查的目的确定为总结党在华北五年的抗战工作。这样,调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就更加突出。

北方局成立了调查研究室,选拔政治素质过硬、文化水平较高、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研究室。1942年春,调查研究室决定创办理论刊物《调查研究》,并将出版发行的时间定于该年的5月1日国际劳动节。

彭德怀撰写发刊词《对症下药》

为办好《调查研究》这个刊物,编辑人员深入基层作社会调查。他们请彭德怀题写刊名和撰写发刊词,彭德怀题写了“调查研究”四个大字,遒劲有力。

《调查研究》创刊号第一篇文章就是彭德怀撰写的发刊词,题目为《对症下药——为<调查研究>的创刊而写》。据《彭德怀年谱》记载:“1942年4月20日,发表《对症下药》一文,阐述毛泽东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思想,要求华北党和军队的同志对中国社会和地方工作做深入的调查研究,防止空谈主义和主观主义。”

彭德怀曾回忆,1928年12月上旬,他率领红五军到达江西省宁冈县城,与红四军胜利会师,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在讨论六次代表大会土地政策决议时”“就听他讲到‘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当时虽然给我一个印象,很不深刻。1931年有些同志讥之为‘狭隘经验论’”。

1931年11月1日至5日,在江西瑞金县叶坪村谢氏宗祠,中央代表团主持召开中央苏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即赣南会议),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毛泽东向大会作报告。会上出现了争议。“左”倾教条主义者批评毛泽东关于红军和根据地建设的正确主张,斥责为“非无产阶级观点”“单纯防御和游击主义”“狭隘经验主义”等。会后,撤销了毛泽东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的职务,表明苏区中央局事实上已经全面接受了中央指示信中的错误主张,开始排挤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对红军的正确领导。彭德怀写道:“至1933年,这种‘反狭隘经验论’的讥诮几乎流行得相当普遍。红军政治工作部门之社会调查组织,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取消了,红军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作风,也就从此每况愈下。到‘五次围剿’时。群众工作传统几乎保留无几。二万五千里长征及东渡时,才又重新恢复,但远不如红军初期做群众工作之认真。”

彭德怀在《发刊词》中回顾总结了全民族抗战爆发以来,改编后的八路军开赴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坚持敌后斗争五年的调查研究工作,找出存在的问题。“做出抗战前后及五年抗战中变化的精确的调查,直到今天还是凤毛麟角。有,也是个别根据地。”他还提到了1939年3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襄垣南丰沟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朱德、彭德怀、杨尚昆、李雪峰、傅钟、左权、陆定一等,着重讨论在太行山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当时就提出社会调查的重要性。他写道:“对于太行山一切具体情形如不十分了解,那么建立根据地的一切具体政策将是闭门造车,以想象代替实际,这是非常危险的。虽然会议这样严重的指出其重要性,并有具体的分工,在半年内调查长、潞、襄、屯、武等六县,但结果除野战政治部做了一部分调查外,其余都落空了。其原因是:不仅由于对调查研究的认识不够,甚至为空谈主义者所鄙视,以致直到今天还有某些具体的政策是想象的,不合实际的。”

彭德怀在文中指出,主观主义不仅危害我军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助长了空谈主义,阻碍了许多同志对中国社会具体情况的研究与了解,也就阻碍了许多同志应有的进步和实际智识的增进。他认为,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了解具体情况,这不叫做“狭隘的经验论”,而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只有盲目的、无前途的、无远见的事务主义的所谓实际家,才叫做“狭隘的经验论”。

彭德怀写道:“中央号召我们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具体情况,这是对症下药。这剂药就是医治主观主义、空谈主义,是理论与实际联系,提高同志政治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一贴有效的良药。”他痛感对中国及国际事情了解得非常不够,因此要耐心来做调查研究工作,攻破自己存在着的主观主义,虚心从小学生做起。他坚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认真地“去做、去学,虽不敢说会学到、做到如何的成绩,但我坚信只要虚心,总会有些成绩贡献给党,贡献给革命。我还希望某些同志放下自己的架子,眼睛向下,向群众中去学习,群众中有我们的老师。”

一群宏才远志的采编人员

《调查研究》编辑部的编辑人员都是有远大志向、文化水平高、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同志。为了使《调查研究》创刊号能够顺利出版,编辑们各自前往调查地点,深入乡村、集市,走访各类家庭,与当地人们进行交谈,考察当地的基本情况。随后,他们对调查地的农业、经济、婚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整理,最终撰写成文章,发表在《调查研究》的创刊号上。

创刊号刊登的第二篇文章是张友清撰写的《几点说明》。张友清,1904出生,陕西省神木县人。1921年考入太原山西省立第一中学,就读期间开始接触马列主义。1925年考入北平中国大学,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年底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被派往杨虎城部队工作,任政治部民运部长。后赴北平从事地下工作,先后担任中共北平市委和天津市委书记,曾三次入狱、两度被判死刑,他都坚贞不屈。1936年9月,张友清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先后任中共山西工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北方局统战部部长、调查研究室主任等;1942年2月,任八路军前方总部司令部秘书长兼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长。他因长期蹲监狱、戴铁镣,身体瘦弱,行走困难,但他仍然坚持带病工作,完成繁重的任务。他在《几点说明》中呼吁大力提倡积极的研究精神,必须大胆地深入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当尽一切可能去了解具体情况,必须把调查与研究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克服主观主义,才能给我们的工作以帮助。

《调查研究》的主编张衡宇,1907年出生于山西省忻县。他于1928年考进北平师范大学,在课余时间,他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列著作,系统钻研革命理论,加入进步的革命组织。1931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共地下党员肖镇青的引荐下,前往河北大名七师任教,不久又转到太原成成中学任教。1933年,张衡宇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2月,由于党组织遭到破坏,张衡宇被捕入狱。在监狱里,他宁死不屈,始终严守党的秘密。他与狱中党组织接上了关系,通过看守人员搞到了不少外文马列著作,翻译成中文,向狱友们讲授马列主义理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中共中央北方局的营救,张衡宇出狱。党组织先后安排他到北方局军委、晋西南第六专署、北方局党校等单位工作。1941年,北方局调查研究室成立,张衡宇又任研究室秘书主任。他经常在《党的生活》《新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调研文章,对太行山区根据地建设提出有益的建议。在创办《调查研究》工作中,他深入到基层、各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略论调查工作》。他提出了调查工作中的态度与方法:首先要做到“勤”,即腿勤、嘴勤、手勤;其次要做到“钻”,要在问题里边追问题,要具有“打破沙缸问到底”的精神;再次是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要求具有改造的精神。他还提出在调研中应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首先是选择调研对象问题;其次是接近群众问题;第三是调查者的政治面貌问题。他还撰写了调研文章《妇女与婚姻》,一同发表在创刊号上。

编辑杨公素,原名佘贻泽,1910年出生于重庆大宁,1928年春,进东吴大学附中,1931年在东吴大学政治系学习,193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政治研究院。他于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党第39军做地下工作,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研究员、八路军总部秘书。他撰写了调研文章《敌寇在华北所实行的经济统制》。

编辑郑思远,1914年生于山西省襄陵县,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9月起历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国民教育科科长,北方局党校教育科科长,北方局社会部整风研究室主任。他撰写了《敌占区谁们发了财——太南潞城县xx村的调查》。

中共中央北方局青年运动委员会也非常支持编辑部的工作,撰写了《青年工作调查研究提纲》发表在创刊号上。还刊登了《晋察冀北岳区农村经济与阶级关系的变动——节录林铁同志在一九四一年七月北岳区党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对敌货币斗争的几点经验》等文章。在这些文章里,涉及一些调查研究方法以及重要的战争、经济调查报告,不仅为当时人们了解相关信息提供了帮助,并且对于党内一些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帮助,促使根据地出现了实事求是的调研之风。 

《调查研究》还专门设立了“广播室”栏目,专为反映各地调查研究工作状况与交流各地工作经验。该栏目报道了晋察冀、山东、晋西北、晋冀豫、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地的调查研究工作。报道说:自从中央发布《决定》后,已在华北全党引起相当注意,各地区的调查研究组织都已先后建立起来,开始进行了一些社会调查与研究。在报道各地调研工作中,编辑部实事求是,并不是一味地唱赞歌,而是毫不留情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创刊号成为永恒的记忆

日军为消灭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及第129师主力,并策应其对冀中区的“扫荡”,于1942年5月中旬开始,以其第1军3万余人的兵力,采取“铁壁合围”“捕捉奇袭”等战法,分三期对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进行夏季“扫荡”。5月15日,日军开始第一期“扫荡”,以7000余人兵力奔袭太岳南部沁河沿岸东域、马壁地区的八路军第386旅,同时完成了对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驻地窑门口、青塔、偏城、南艾铺地区的合围。5月24日,日军转入第二期作战。对合围圈内的八路军展开攻击,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机关分西、北、南三个方向突围。张衡宇与《调查研究》编辑部的同事将所有重要文件和调查材料带好,在晚上趁黑夜突围。张衡宇突围出来后,发现身边的勤务员受伤没有突围出来,他不顾个人安危,绕路几十里终于找到勤务员。天渐渐亮了,突然遭遇搜山的日军。他将勤务员隐蔽起来,掏出手枪向日军射击,引开日军。敌人发现他后,一齐向他射击,张衡宇不幸中弹,长眠于辽县的大山中,年仅35岁。在突围过程中,张友清将自己的马让给一位女同志,在与日军战斗中被捕,被押送到“太原工程队”集中营。在狱中,张友清受尽敌人摧残。1942年7月7日,张友清牺牲于太原集中营。

太行、太岳军民在此次反“扫荡”战役中,共歼敌3000余人,打破了日军的企图,坚持和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待形势稳定后,彭德怀便着手恢复调查研究室、复刊《调查研究》。可是由于研究室人员在突围中大多牺牲,缺少编辑和调研人员,印刷设备也遭到损坏,尽管后来油印了几期业务研究材料《调查研究》,但正式的红色期刊《调查研究》最终没能复刊,创刊号也成了终刊号,给后人留下了永远的红色记忆。《调查研究》虽然只出版一期,但是促进了调查研究之风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蓬勃兴起,一直传承至今,对党的建设和革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