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爱华
发布时间:2023-08-16 11:48:19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一天傍晚,我正在厨房里忙碌,从实习单位回家的女儿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样东西给我。什么呀?我一看,原来是几个新鲜翠绿的莲蓬。
“你怎么知道妈妈喜欢莲蓬呀?”我开心地问道。
“因为你是在水乡长大的,说不定小时候还采过莲呢!我这叫还原你的童年记忆。”女儿说着回她的房间去了。
童年记忆?小时候一看到荷塘就走不动了。小心翼翼地去够离岸边稍远的一张大荷叶,留一点茎柄摘下,顶在头上当帽子遮阳;手持两支粉色的荷花,就觉得自己是仙子了;眼睁睁地看着荷塘中央若隐若现的硕大的莲蓬,无法靠近采摘,只好站在岸边数着能看清的莲蓬里有多少颗莲子,聊作慰藉。
采莲?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采的可是莲叶?看的可是莲叶下鱼儿嬉戏的悠游自得?谁在采?谁在看?初读时不解其味,只觉此诗的后半部分重复啰嗦,根本无法体会采莲人的欢快心情。
越地的女子在江北采莲,轻便的小船随风漂移。人面莲花交相映,娇羞可人,流水缓缓,女子看着水面的倒影,时时留意自己的妆容。莲叶田田层层,犹如把把张开的绿伞,饱满的莲房犹如低垂的金盏。摘下莲房,藕丝牵连不断。红日晚照,回头欲去心撩乱。该回去的时候是谁的心思撩乱?是那不舍江北莲的越女,还是那个整日徘徊河岸观察女子的北宋风流才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采的是秋天南塘里过人头的莲花,还是倒圆锥状海绵质的莲蓬?采莲女低头弄的是莲蓬里的莲子,这莲子“清如水”,“怜子之意”就像这南塘之水,清澈、纯净、绵绵不绝。不曾介意这莲子是青绿的还是枯褐的,把它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如果你说“莲芯”要么是白的要么是苦的,不会是红的,那就说明你没懂得采莲女“怜子之心”的赤诚和忠贞,更不会理解她“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无奈与希冀。
古诗文里关于莲的描写永远那么出水清灵,那么缱绻缠绵,那么脉脉含情。可真正以种莲为生的农民对莲的感情是现实的甚至沉重的。他们乘着小船在烈日下荷叶田田也密不透风的荷塘里,寻找饱胀的莲蓬进行采摘和收割,手臂被茎藤捋破实在是正常不过的事,莲蓬装满小船即刻上岸,要趁着新鲜尽快运到销售地,以保证正常销售。如果滞销,不几天莲蓬就呈枯褐色,有的是半青半褐,魅力大减,价格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从入秋到次年三月,莲农得穿上特制的连体防水皮裤,走进水还有齐腰深的的莲田里,开始采收莲藕。有经验的采藕师傅会顺着荷梗往下摸,判断主干藕往哪个方向生长,然后顺着主干藕把旁边的泥巴扒开,就可以采到一根多节的完整的莲藕。早藕香脆微甜,味道鲜美;晚藕皮白肉厚,入口糯软。你可知一节藕,从荷塘到餐桌,要莲农付出多久的辛劳?
采莲,采莲叶,采莲花,采莲蓬,采莲子,采莲心,采诗情,采画意,采相聚之欢,采相思之苦,采劳动之美,采生活之充实与真纯。
“夕阳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你打桨,我撑篙,欸乃一声过小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