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瑾玉
发布时间:2023-08-09 11:15:42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南针”和“航向灯”,持续在内化、细化、深化上着力使劲,切实掌握科学方法,不断取得实际成效,以更优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一批提案聚焦祁连山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这两个我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积极建言献策,共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绿色陇原画卷。
建立长效化机制不断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
8月的祁连山,碧空如洗,远峰叠翠。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这才是祁连山原本该有的景色。
生态建设非一日之功,每一分绿色都来之不易。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围绕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开展过多次调研,他们对此更是感触颇深。“该地域地理地貌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独特,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同时,祁连山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位于地震带,破碎程度严重,要把它保护好难度很大,甚至要付出相比其它地方数倍的努力。因此,对于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考虑,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在《关于开展常态化整治建立长效化机制不断修复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提案》中调研组成员写道,“在祁连山集中整治完成后,应坚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抓主抓重、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建立完善一整套长效的体制机制来保障保护治理工作,实现祁连山保护治理常态化。”
对于祁连山,“保护”永远是最优先的选项。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提案中说,凡是涉及祁连山生态修复治理的一切工作,特别是下一步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首先考虑的应该是保护。提案建议,要建立保护优先决策机制,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在推进产业、项目中,要统筹兼顾、科学论证,综合分析各种利弊以后再做判断、再做决策。要完善生态监测监控机制,加快“智慧祁连”建设,运用现代科技、信息和监测技术,将祁连山的生态变化、地质变化、人类活动纳入全方位监测,实现实时测控,第一时间分析预警。同时,要开展祁连山生态资产、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工程效益的评估,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补偿资金和修复措施向禁止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倾斜,真正实现谁保护谁受益,推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日臻完善。
加强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今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从雪山冰川到潺潺溪流,从苍翠林海到鸟兽灵动,巍峨连绵的祁连山处处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目前,祁连山是我国32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是世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是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岩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地及分布区,特别是中亚山地生物多样性旗舰物种雪豹的良好栖息地。”省九三学社(第一提案者)在《关于加大祁连山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和保护力度的提案》中指出,国务院批准成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得到有效保护,有些动物的数量开始回升,如藏野驴、岩羊、蓝马鸡等,而有些动物仍处于濒危、灭绝状态,如马麝、雪豹、野牦牛、白唇鹿等。
为进一步加大祁连山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拯救和保护力度,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在提案中建议,对雪豹、白唇鹿、野骆驼等野生动物相对集中的区域,要通过标桩立界、限制放牧、外迁人畜等措施,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区,改善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同时,探索实施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野生动物保护单位协同机制,必要时可以协同立法,打通权属管理壁垒,共享监测数据、基础建设等国家资源,重视保护区之间的廊道、碎片化栖息地连接工作,杜绝生态孤岛的出现。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在提案中还建议,建立集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雪豹、白唇鹿、马鹿、野驴等综合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养殖基地,促进物种资源的恢复和发展,同时实现祁连山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基因库的建设,为开展综合性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掌握野生动物消长规律,科学评估种群繁衍状况、野外活动规律、生境质量等资源动态,提供及时准确数据库,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甘肃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
烈日炎炎下,民勤县四方墩,连片成带的梭梭林迎风挺立,吐翠绽绿,如同沙漠“卫士”,守护着这片绿洲。
2009年开始,武威市政协委员马俊河和志愿者们在这里承包了3万多亩荒漠戈壁带领大家栽植梭梭。他说,这里是腾格里沙漠的最西端,与巴丹吉林沙漠的东侵部分接壤,区域内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戈壁纵横交错,是民勤五大风沙口之一。
我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生态区位和脆弱的生态状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成为甘肃的必然选择。目前,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前沿地带建成长达1200多公里、面积460多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带),470余处风沙口得到治理,1400多个村庄免遭流沙危害。
九三学社甘肃省委会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治沙工作向外围扩展,向人烟稀少地区延伸,由林跟水走到引水造林,其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倍增加。为此,省九三学社在《关于甘肃黄河流域荒漠化治理的提案》中建议,要加强治沙技术的系统总结评估,对关键易推广技术进行研发升级,推进技术迭代更新,形成流沙治理、防护林营建、盐碱地改良、沙害防控等系列化技术体系。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加强分区治理。首先,区分可治理与短期内不具备治理条件区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扎实有计划推进可治理区域防沙治沙,对不具备治理条件区域,按规定设立封禁保护区。其次,因地制宜,因区施策,发挥祁连山阻沙作用,实施锁边防风固沙工程,强化主要沙地边缘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大力治理流动沙丘,保护和营造荒漠灌木植被,同时注重绿洲和荒漠区的交错地带治理和修复,河西治理荒漠化整体采取南部扩大发展水源林,中部调整更新防护林,北部优化完善固沙林的战略对策;上游以加强黑土滩、毒害草等退化草原治理和鼠虫害防治,遏制草原沙化趋势,恢复草原植被,持续发挥水源涵养功能。
久久为功建设陇原绿色长城,深耕细作绘就绿色发展图景。新征程上,政协作为、政协智慧,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甘肃实践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