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协新闻

人防技防专群结合 织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网

人防技防专群结合 织密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网

作者:邱瑾玉

发布时间:2023-07-17 11:21:5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防灾减灾,“防”是关键。我省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近期部分地区又连降大到暴雨,地质灾害易发高发,防范难度极大。在“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时期,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一时间发出有效预警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不二选择。

十三届省政协一次会议上,部分民主党派和省政协委员聚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出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加强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及时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献计献策。

监测预警多级联动专群结合

隐蔽性强、突发性强,是我省地质灾害的两大特点。面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如果发现晚,由此带来的破坏性将难以估量。

省政协委员张帆宇作为《关于进一步完善甘肃省重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综合能力的提案》的第一提案人,通过调研了解到,2021年自然资源部在甘肃省规划布置了1280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点,但是受管理机制、数据平台、预警能力、大众科普等方面限制,地质灾害监测点预警综合能力的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为此,张帆宇委员在提案中建议,要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多级联动、专群结合的管理机制,强化省自然资源厅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管理职能,增强职能部门与地方单位的配合,提升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能力;增强监测点责任人利用“普适型”设备数据的能力,让责任人对数据看得到、用得上、能报警,探索“人防技防、专群结合、以专带群”的防控综合体系;力争实现设备装上去、数据传上去、预警准上去、灾害降下去的目标。同时,他还建议,要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时化、简单化、一体化的数据平台,让数据在无线信号中流动,减少信息中间停留时间。

张帆宇委员还建议,应补齐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层建设、科普宣传的社会职能短板,希望政府支持鼓励看得懂、用得上的优秀科普读物、挂图和视频的发行,避免行业高度重视、全民科普宣传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强化地质灾害第一线工作人员基本条件的保障建设,加强县一级防灾应急装备、应急交通工具的补充。

形成“决策即响应”的工作新格局

2022年8月13日8时45分,张掖市高台县罗城镇天城村北侧的天城北沟及周边呈扇形分布的沟道突发泥石流灾害。由于提前预警处置得当,受威胁的405户1165人全部转移避险,此次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

罗城镇天城村成功避险的案例,充分证明第一时间发出有效预警是防灾减灾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受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沿黄各省份中,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发生了由突破历史极值降水所引发的灾害,为同属黄河流域的我省地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敲响了警钟。

记者从省应急管理厅了解到,我省目前已经建立了预警统一发布机制,健全了信息资源共享、重点工作会商、预警信息发布、风险隐患共查、应急救援联动等工作机制,形成了由省预警中心(省政府挂牌,设置在省气象局)统一发布与分行业发布相结合、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网络状预警发布体系。建设了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汇聚了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行业部门实时监测数据及基础数据,形成统一的自然灾害监测数据资源池,初步实现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监测、综合风险评估、灾害风险预警和灾害态势智能分析与会商研判。

尽管我省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民革甘肃省委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的提案》中认为,我省应针对地形地貌复杂、灾害隐患分散、防灾减灾力量薄弱的现状,重点围绕气象、水文、地质、环境监测等建立多灾种灾害链分析评估体系,优化应急处置指挥体系,进一步强化我省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为此,民革甘肃省委会建议,要以综合性的监测数据库为基础,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演变规律与演化过程研究,建立预报模型,运用人工智能建设辅助决策系统,建设集环境数据监测、灾害风险态势研判、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灾害处置救援等“一张图”的管理模式。同时,优化灾害风险预警处置体系,强化一级决策的时效性权威性,形成决策直达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置环节的扁平化防灾减灾指挥体系;构建和完善覆盖卫星、无线、有线三个维度以及广播电视、隐患点区域内手机和家庭专线报警装置等多终端,加强信息推送、人工智能语音呼叫等多种提示方式的信息发布体系,切实解决“最后一公里”信息到户到人的问题,为灾害核心区域、衍生区域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处置提供充足的反应时间,为及时有效防范化解自然灾害风险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崔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