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史天地

婴戏水盂添稚趣

作者:李笙清

发布时间:2023-06-05 10:00:00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20230605095533646-17-975f8.jpg

婴戏图,亦称戏婴图,以儿童游戏为题材,描绘出童稚世界无忧无虑、稚拙可爱的生动场景。婴戏图画面一般简约明快,清新活泼,人物形态可鞠,表情生动自然,加上婴戏图所蕴含的一些美好的寓意,故深受古人喜爱,在中国人物画中极具特色。到唐代,婴戏图日趋成熟,宋代最为鼎盛,其后一直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婴戏图充满的浓郁情趣,我国历代多有婴戏图佳作传世,如唐朝的张萱和周昉、宋朝的苏汉臣和李嵩等,都以精于婴戏图而闻名于世。婴戏图亦被广泛运用于瓷器上作为装饰,最早出现于唐代长沙窑瓷器上,到了宋代,景德镇窑、定窑、磁州窑、介休窑、耀州窑等诸多窑口多有烧造,明清至民国时期,婴戏图在陶瓷上的运用一直长盛不衰,且多具吉祥寓意,如五子登科、连生贵子、百子千孙、多子多福等。

附图为民国时期的粉彩婴戏侍女图水盂,侈口,短颈,口沿外撇。溜肩鼓腹圈足。肩部一周绘花卉纹饰,红绿黄相间,鲜艳夺目,清丽粉润。腹部为婴戏侍女图主题纹饰。上腹大片留白,使画面显得空旷开阔,展示了室外大自然的特定坏境。只见在一片平地之上,由太湖石营造出来的假山玲珑剔透,与花草一起成为画面的装饰之物,花红草绿,坡地边缘,植被葳蕤处隐见断裂层面,与上方的留白交融,显示出作者所选取的场景处于一片山坡平地,给画面平添出一种平中见险的意境。一架造型独特的蓝色几案摆放在平坡之上,几上书卷摆放齐整,一束花草伸出花瓶口,恣意绽放。一个头挽发髻、身穿红裙的侍女坐于几案边上,贤淑恬静,长裙曳地不见足部,显得风韵有致。一个头扎小辫、娇憨可爱的男童由远及近,正一路追逐着一只红蜻蜓向几案跑来。儿童面部丰满,笑容满面,目视慌张逃窜的蜻蜓,手舞足蹈,颇有几分南宋诗人杨万里笔下顽童追逐蝴蝶“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童真意趣。儿童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憨态可掬,稚趣横生,令人见之,不禁心生出几分怜爱。此时,几案上的侍女头部略倾,看着因疲惫和惊吓而低飞于地面上蜻蜓,双手对着正嬉戏追逐蜻蜓儿童轻摇,显然是要儿童停止追逐,让蜻蜓得以喘息片时,人物形象生动,一种女性的慈爱之心溢于画端。溜腹下收,绘一圈蓝色回纹,格调素洁淡雅,与溜肩处明艳的色彩上下呼应,烘托了主题画面气氛。底部的“麟趾呈祥”款识清晰规整,旧时用于祝贺人家喜得贵子,可谓画龙点睛,为器物增添了美好寓意。从款识来看,此器物的烧造多用于顾客购买后作为祝贺人家喜得贵子的贺礼。

粉彩始创于清康熙晚期,盛于雍正,乾隆以后大量生产。因其彩料不需要进口,成本较低,色彩绵软柔和鲜亮,深受人们喜爱,故清晚期成为景德镇窑及国内其他窑口主要产品的品种。民国时期,尽管那些原来专门为皇家烧制御瓷的官窑纷纷倒闭或停办,但许多名匠高手流落到各个民窑,烧制的瓷器无论是器形还是风格,都保持了官窑的水准。这一时期,各窑口仿古之风盛行,多以复制各朝代及近代名画为主,以婴戏图作为瓷器主要装饰题材亦被广泛运用,尤以粉彩瓷最为常见。

该器物形制规整大气,胎釉釉面莹润,细腻匀白,画面融合了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于技法,线条工细流畅,阴阳衬托,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鲜亮明快。画面风格简洁舒朗而近于写实,尤其是人物的刻画生动传神,侍女的娇羞爱怜风韵逸致,童子的天真活泼纯真自然,服饰、神态各依身份,惟妙惟肖,妙趣横生。当他们被刻画在号称“文房第五宝”的水盂(主要用于给砚池添水或书房观赏陈设)上时,令人赏心悦目,为书房增添了不少情趣。

责任编辑:唐镜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