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峰
发布时间:2023-04-17 11:44:45 来源:民主协商新闻网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春日读此佳句,不知为何,在我的脑海深处,总会浮现出一帧唯美的阡陌美景,在青茸茸的茅草丛里,生长着一种乡间孩子最爱的“零食”:茅针。
茅针,故乡人称它“谷荻”,其实,它是茅草处于花苞时期的花穗,头部尖尖,底端嫩白,中间鼓鼓,青里泛紫,形如针状,娇俏可爱。古人形容它:“春生芽,布地如针,俗谓之茅针,亦可嗷,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六月采之。又有菅,亦茅类也。”
至今忆起,儿时的乡间生活,是那么的清贫,零食简直少得可怜,而我和小伙伴们的嘴又是那么的馋,不知不觉,田野上的茅针就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盼呀盼,等呀等,终于等到了春天,当几场春雨悄悄洒过,红嫩嫩的太阳露出羞涩的脸腮,吸饱了雨露的草儿开始疯长,待到“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时节,茅针纷纷朝天钻出,田埂上、野塘边、沟渠旁、小溪畔,皆可看见它们迎风摇曳的身影。
我印象最深的,是田埂上的茅针。因沾了田肥的光,它们长得又青又嫩,味道最为甜美。此时的田野,宛如梵高笔下的色彩纯净而鲜丽的油画,目之所极,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蜜蜂嘤嘤嗡嗡,蛱蝶翩翩起舞,一条条曲曲折折的田塍生长着青茸茸的茅草,恰似给阡阡陌陌围上了一道道靓丽的绿裙。
从茅草丛里,朝天钻出一根根茅针,成了一种十足的诱惑。一旦发现它们,我和小伙伴们就“哗啦”一下奔了过去,用大拇指与食指捏住针尖,轻轻向上一提,只听见“吱——”地一声,一根莹润俏丽的茅针随之脱膜而出,声音宛若弦鸣,简直好听极了,随之,仿佛有一股电流从指尖袭向心尖,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酥润。
轻轻地剥开它,一缕清甜的香气立即扑鼻而来,里面的芯儿随之吐露在眼前,经不住诱惑,将芯儿塞进嘴里,甜丝丝、软绵绵、爽滑滑,味道有点像棉花糖,让人口舌生津,颊齿生香,霎时陷入美味的沼泽中,无法自拔。
当拔的茅针一多,大家一时食不完,纷纷塞入衣袋或书包,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玩游戏,一旦输了,就用茅针来赔。最后赢了的伙伴,喜滋滋地捧着一大把茅针,当着大家的面,一根根剥开,将芯儿摊在手心,软软地围成圈儿,宛如一朵小小的白云升起在掌心。等累积得差不多了,用双掌用力一拍,一团雪糍就横空出世了,将它带回家给弟弟妹妹,那欢乐的氛围,如同过节。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晚春田园杂兴》一诗中写道:“茅针香软渐包茸,蓬櫑甘酸半染红。采采归来儿女笑,杖头高挂小筠笼。”原来,采茅针的心情,古今亦同呀!
然而,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一个人坐在茅草丛里,静静地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眼前的春色,如一幅静美的电影画面,嫩蓝蓝的天空,清凌凌的河水,风儿轻柔柔地梳着,阳光暖熏熏地照着,朵朵白云在天边放牧,云雀们在烟云里歌唱。处在叛逆期的我,一边看书,一边发呆,饿了,拔茅针而食,渴了,掬河水而喝,度过了一段与茅针为伍的自由自在的日子。
走出乡关后,过了一年又一年,蓦然回首,才发现故乡已渐行渐远,自己再也回不去了,那一段拔茅针的时光,成了一生中最纯净、最恬静、最幸福的时光。
今夜,当翻开《诗经》,当读到《邶风·静女》一篇,只见其中写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于是明白,古人所云的彤管,原来就是茅针呀。一刹那,临窗遥望,我仿佛又看见了当年的我,泪水不觉濡湿了眼眶。
多想,多想快快回到故乡,邀上儿时的伙伴,再次重温旧年拔茅针的乐趣,润我乡思、解我乡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