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豆折温柔
2024年08月02日
字数:1,200
版次:04
  豆折,它是真正的民间特产,主要原料是大米或糯米,辅助的原料有绿豆、黄豆、荞麦等。“折”字顾名思义,是食物成型稍冷后折上几折,再切成丝,晒干。在我的家乡,豆折是由大米和绿豆混合加工而成,晒干后变成灰色,有点像市场上卖的红薯粉。
  冬闲时,乡亲们开始做豆折。先用冷水将大米和绿豆分别浸泡好,混合磨浆。米浆磨好,烫豆折开始。两口铁锅刷得油光铮亮,母亲用勺子搅动灶台上木桶里的米浆,满满舀一勺,手腕一转,在铁锅上方画个圆圈,“滋滋”几声,烧得滚烫的锅里布满了米浆。事先备好的河蚌壳背沿锅边把米浆糊贴均匀,盖上锅盖,转到另一口锅,如此轮流往复。
  母亲揭开锅盖,双手熟练地将热气腾腾的豆折边沿抓住,往上一提,像圆月一般清香扑鼻的豆折起锅了。“啪”地一声,豆折准确地落在早已在旁待命的簸箕上。我们小孩子大多负责运到旁边的堂屋里。豆折薄薄的,黄中泛着青丝,冷风一吹不那么烫了。我的大姑、二姨或邻居的大婶坐在条凳上,熟练滚动卷折,将其切成丝状。一张张圆圆的豆折,在母亲的手中起锅,乖巧地在孩童的簸箕上落下,轻快地在主妇手间跳跃,柔软地在巧手下折叠成形,“铿铿锵锵”的刀声下,转为宽窄均匀的豆丝。不一会儿,堂屋里的大簸箕里、竹床上摊满了变凉变硬的豆丝。豆折做完了,母亲选上几张形好未损的豆折,一折再折,送至左右隔壁,一尝鲜美。时光,在灶间的氤氲中,柔软可触;烟火,在豆折的传递里,温柔有暖。
  为了给孩子们解馋,烫到最后母亲会弄几块豆折让大家品尝。这样的豆折两面都烙得金黄,吃起来味道更加香浓。现吃的豆折,母亲会在上面淋几滴油,撒上咸菜、葱花、大蒜、辣子粉与辣椒酱等,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出锅后,横着一对折,又竖着一对折,锅铲一铲,往瓷碗里一放。我们不待母亲递过来,早一把抓在手里,不顾烫,开始啃起那碗热乎乎、香喷喷的豆折了。
  除了炒外,豆折还有煮、炸等做法。晒干的豆折,能保存很长时间。无论是自己吃还是招待客人,煮好后都是佳品。豆折下锅,加上鸡蛋和肉丝,类似于面条一样,但比面条好吃多了;也可配上各种辅料,如腊肉、咸菜、蔬菜,熬一锅热腾腾的浓汤,冬天里所有的困乏、寒冷一扫而光,浑身上下暖融融的,说有多舒畅就有多舒畅。
  当然,炸着吃味道也不错。年底时,母亲通常是在制作炒米时顺便炸一点豆折,丰富家中的年货。干净细沙在锅中炒得滚烫,干豆折适量放入,竹制的炒把搅动锅内细沙,豆折在沙中上下左右翻滚,受热后膨胀,在锅内“噼里啪啦”地响起,慢慢变得金黄。母亲用竹蔑做的沙撮舀起,抖动,细沙落在锅里,炸好的豆折倒入簸箕摊。吃一块,焦脆清香,是最妙的饱腹零食。
  简单的食材,依靠着勤劳和智慧,便可做出人人称赞的美食佳肴。只可惜,时代在前进,有些东西已然消失或正在消失。如今,豆折只有在故乡的餐桌上才能觅到它的踪影,让人不免惆怅。有人说:所谓乡愁,大概就是怀念故乡美食的味道,就像豆折,一旦提及,它就在我们的记忆里飘香,在我们的舌尖上萦绕。 (甘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