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又见地黄
2024年04月10日
字数:1,457
版次:04

韩 峰


  沐浴着融融春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又看到了路旁久违的一丛丛紫红色的地黄花。
  地黄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从周代开始,就被历代列为贡品,唐宋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亚欧各国。
  地黄的生命力很顽强,它不讲究土地的肥沃或贫瘠,不需要人们浇灌、施肥、打药,不管是荒山野岭,还是沟壑田埂,到处都能安身立命。
  在我童年时,每当地黄花盛开之际,天真烂漫的小伙伴们将它摘下,从花的底部吸吮它的“蜜罐罐”。吮吸前,我们还会兴奋地看着对方,不约而同地喊着:“喝酒——”那一丝丝甜甜的味道,不亚于多年后吃大白兔奶糖和巧克力的感觉。若干年后,我在《中华本草》里看到,地黄的俗名叫“牛奶子”。回想童年吮吸地黄花的样子,不就像小牛犊吃奶吗?还看到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王质的《地黄糖》:“风来闻清香,月来见清光。鶗鴂但先鸣,芐芑毋歇芳。糖他糖,总弗强……”杜鹃声声啼鸣时,地黄花正不停歇地绽放自己的芬芳,它就像个小糖罐,虽然只有一点点的甜。王质道出了我童年的心声。
  除了地黄花,霜降过后,我们还采摘地黄叶,拿回家让奶奶做菜。奶奶将地黄叶用开水焯过后,撒上盐,浇上醋和蒜泥,再滴上一两点和春雨一样贵的香油,吃起来虽有一丝淡淡的苦味,但还是清爽利口的。奶奶说,这个菜还清热、败火、解毒。
  后来才知道,地黄还有个别名叫地髓。顾名思义,就是吸取大地的精髓。吸取了大地精髓的地黄,浑身都凝聚着药的力量。据晋代葛洪编著的《抱朴子》记载:“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一百三十岁乃死。”《物理小识》也有“老马食地黄为驹”的记载。马的平均寿命一般为25到35岁,最长也不过60多岁。以上记载不知是否有夸张的成分。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采地黄者》诗中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寒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该诗不仅反映了关中大旱之年庄稼受损,百姓无粮可食,采地黄卖给富户人家喂马,以换取马吃剩的粟米的苦难生活,也从另一面印证了马吃地黄后膘肥体壮、皮毛光亮照地的情况。宋代大诗人苏轼被贬岭南时,在写给龙川县令翟东玉的信中,也将前人记载、诗句中提到的地黄喂马写了进去:“药之膏油者,莫如地黄,以啖老马,皆复为驹。乐天《赠采地黄者》诗云:‘与君啖老马,可使照地光。’”进一步肯定了地黄喂马的功效。
  苏轼给翟县令的信,其实是想请翟县令代他向兴宁县令欧阳叔向讨要一些地黄:“马,火也,故将火而梦马。火就燥,燥而不已则穷,故膏油所以为无穷也。……吾晚觉血气衰耗如老马矣,欲多食生地黄而不可常致。近见人言,循州兴宁令欧阳叔向于县圃中多种此药。意欲作书干求而未敢,君与叔向故人,可为致此意否?此药以二八月采者良……”苏轼先说自己昨晚梦见了马,而马对应五行中的火,所以觉得自己有点上火,血气衰弱的像老马,想多吃些生地黄补一下也常常得不到。得知欧阳县令在县衙的菜园里种了不少地黄,但与欧阳县令不熟悉,不好张口。而翟县令和欧阳县令是老友,所以就拐弯抹角拜托翟县令向欧阳县令求一些地黄,还特别说明二月或者八月采的好。
  地黄确实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在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有“羊肉生地黄汤”,由羊肉、生地黄、桂心、当归等制成,具有润肤、解毒、补气养血的功效。如今明目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治疗眼科疾病的中成药,都以地黄为君药。
  此时,我仿佛听到《元曲·地黄·端正好》唱着:“药儿精,花儿美,姿色雅,秀气芳菲,生黄熟黄根精髓,妙把仙方配。”
  我不禁也想为地黄唱上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