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一位核科学开拓者的足迹—— 戴传曾
2024年03月18日
字数:1,811
版次:03

王贞虎


  1990年11月19日,标志着我国和平利用原子能进入新阶段,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研究中心工程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奠基。但是,一位日夜关心着“快堆”工程的老人却未能前来为奠基培土。他于前一天——1990年11月18日,告别了他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核科学事业。
  一
  1921年12月21日,在浙江省宁波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日后我国著名的实验核物理和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戴传曾。
  戴传曾是家里最小的儿子。祖父、父亲都是开明的教书先生。全家十几口人,相处得非常和睦,无论老少,意见都会受到尊重。活跃的家庭气氛,也陶冶着戴传曾的性情。他从小就懂得节俭生活,勤奋上进,也爱思考问题,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在各门功课中,戴传曾非常爱好物理。学习收音机原理后,他和同学们一起动手制做过矿石收音机,后来又自制了真空管收音机。少年时代,在家庭,在学校,通过耳濡目染,戴传曾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立下了“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志向。
  1938年,凭着深厚的数理化基础,戴传曾考上了西南联合大学,成为联大的第一届学生。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清华、北大、南开合组的大学,云集了三校的精英。学校中学术气氛浓郁,对年轻学子有极大的吸引力。戴传曾起初在数学系,升二年级时,转到了物理系。当时,西南联大物理系有周培源、王竹溪、饶毓泰、吴有训等教授,学生只十几名,但有天资很好的学生(如杨振宁)的带动,学习氛围浓,整体水平很高。这批学生,日后大多成为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戴传曾也没有辜负前辈的栽培,日后成了我国著名的实验核物理和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
  四年的大学生活,艰苦而又难忘。那时,学校刚从内地迁到昆明,条件很差。40多个学生住一所茅草房,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又频繁骚扰。白天,飞机轰炸时,师生们赶快往山里跑;晚上,点起煤油灯上课。由于交通断绝,无法与家中联系,戴传曾就只有靠战区贷金和奖学金维持生计。有时,还到中学代课和做家庭教师,以此取得酬金来维持生活。1942年,戴传曾在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关于用分析力学解决天体运动中的行星运动问题的毕业论文。
  毕业后,戴传曾留在联大物理系当助教,并选修一些研究生课程。继续受到了吴大猷等教授的严谨教学作风和渊博知识的熏陶。
  二
  1946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考试在全国八大城市进行。有400余人参加了物理专业的考试。结果,戴传曾高居榜首,被录取到英国去留学。这时,戴传曾也才有机会先坐卡车,再坐火车,再乘登陆艇,经长沙、武汉、上海,回到了阔别八年的家乡,看望了亲朋好友。离家时,戴传曾还是一介少年,再回家时,他已是一个在物理学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一番的勃发青年。
  抗战胜利的喜悦萦绕在人们的心头,都希望劫后余生的祖国早日复兴。应霍秉权先生的邀请,戴传曾又告别了家人,北上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在抗战期间,清华大学成了日军伤兵的医院,校园里原先的教学设施被破坏殆尽,满目疮痍。为了使1947年入学的学生有个初步的学习条件,戴传曾紧张工作了六个月:一是恢复物理实验室。为此,他多次到天桥的旧货摊去购买可用的材料;二是编写出版了实验教材。这对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日后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两件事。
  1947年8月,戴传曾离开清华南下经香港到英国利物浦大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经霍秉权先生介绍,他到了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查德威克教授(中子的发现者),一边学习,一边搞科学研究。戴传曾又跨入了一个新的天地。实验室有回旋加速器,可以开展有关核物理实验研究。他充分施展善于动手的特长,约了Middelton(后任美国宾州大学串列加速器实验室主任)等几个同学,由他负责实验的总体安排,开展了氖、氧的和硼、氧、碳、铍的反应出射粒子的角分布研究。根据黄昆提出的理论方案,导出了有关的原子核能级的自旋和宇称。这些工作,是国际上研究削裂反应的首批成果之一。
  在英国期间,为能精确地测定中子能量,戴传曾还研究了核乳胶的收缩因子及射程修正。1951年,戴传曾完成了“利用核乳胶进行的一些核反应的研究”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在英国,戴传曾面对的是优良的实验设施和与科学界精英合作工作的优越条件,展示在他面前的是一条铺满鲜花和荣誉的台阶。然而,“读书不忘救国”的志向时常在胸中回荡。获得博士学位后,戴传曾得知国内正在进行抗美援朝和其他民主改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戴传曾为之激动,为之雀跃。1951年底,他谢绝了英国许多研究机构希望他继续工作的挽留,登上了东归的海轮。
  (连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