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王润福委员:
强化国家统筹坚持双轮驱动 加速商业航天卫星产品产业化发展
2024年03月11日
字数:1,431
版次:02

本报记者 王钊 师向东




  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回望我们美丽的蓝色星球,在更近距离感受星辰大海;将各类卫星大批量发射升空,提供更加高效的“星”服务……随着大航天时代的来临,在需求的推动下,商业航天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商业航天是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以盈利为目的的航天活动,是航天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住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五一〇所党委书记王润福对商业航天发展有着深入思考。
  近年来,随着SpaceX横空出世、可重复使用火箭成功突破、星链系统建设快速推进,全球商业航天迈入全新时代。美欧等大国均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计划,以Starlink(星链)和OneWeb(一网)为代表的低轨互联网星座完成了初期的组网建设,已经在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牵引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商业航天作为“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战略方向。王润福委员说,随着航天技术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天地互连应用模式逐渐成熟,我国商业航天已经迎来了市场“破茧”和产业链“成螺”的重要发展机遇。
  “相较传统航天,商业航天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王润福委员说,卫星制造业作为商业航天新兴产业的核心内容,当前正处于“破而后立”的关键转型期。“满足商业航天要求的卫星研制生产具有大批量、低成本、短周期的特点,需从单星、多星乃至星座的角度一体化考虑卫星的设计、制造、测试、试验等工作,既要突出功能化、模块化、智能化设计,又要统筹质量、成本和进度要求。”
  王润福委员说,我国航天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一批优秀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已经积累了雄厚的技术、科学的方法、丰富的工程经验,是推动商业航天快速起步和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面对商业航天发展新要求,这些企业的设计理念、生产模式和配套体系已不能适应商业航天发展要求,卫星核心产品的全级次、全链条低成本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必须激发潜能并支持其实施产业化转型,继续发挥好比较优势,为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力量。
  大航天时代,在走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上,中国不能缺位,也不容缺位。这次全国两会上,王润福委员精心撰写提交了《关于加速我国商业航天卫星产品产业化发展的提案》。他说,要坚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强化国家统筹,有序引导各方力量融入商业航天卫星制造业新生态,实施核心产品的专业化布局与专项支持,助力“新质生产力”强国战略。
  王润福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加强国家层面支持引导,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牵头,统筹国内各商业航天主体的发展诉求,从应用需求、星座体系建设、天地一体化运营等方面指导商业航天的整体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并出台配套政策,将商业航天服务国家战略与促进产业发展相结合。
  同时,聚焦商业航天卫星核心产品能力布局,支持引导优势力量融入商业航天新生态,推动太阳能电池阵、星用计算机、星上发动机等核心产品能够按照商业航天模式快速形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评价能力,建立技术标准体系,并畅通全链条供应保障,快速形成产业化能力。
  商业航天,动力先行。“电推进作为目前最先进的空间动力技术,是商业航天卫星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核心产品,快速提升其研制生产能力对商业航天产业化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王润福委员还建议,要集中国内优势资源,支持建立“中国商业航天电推进研试基
  地”,形成先进、完整的商业航天电推进产品设计、制造、试验和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