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清清的马莲河水
——马莲河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回忆
2023年12月11日
字数:1,273
版次:03

石道杰






  春夏之交,走在望宁路口到玉皇沟这条公路上,路边葱茏的树木投下片片绿荫,松脂、槐花夹杂着一股股芳香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清爽的空气十分宜人,时而传来几声清脆悦耳的鸟鸣。
  “S”型的柏油马路迂回在林海之间,山下川道里的固城河两边排列着层层梯田,梯田上一座座白色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显得特别耀眼,对面是绵延的青山,青山环抱一坝体,隐约可见坝尾的水光潋滟……这里可不是江南的水木田园,而是陇原上草洼沟流域的生态景观。眼前这一道道美景,一句“吃水不忘挖井人,心中挂记有功人”油然而生。荒滩成良田,秃山变翠峰,这样醉人的美景,这样骄人的成绩都得益于甘肃省庆阳市马莲河流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成功实施(1994年—2001年),归功于那些执着于水土保持事业的追梦人。
  1994年8月,我们几个从农业院校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被组织分配到合水县马莲河水土保持世行项目办公室工作,阔绰的单位名称让许多同学羡慕不已,不用下基层,花的是“世界银行的钱”,还有人传说是美元。可这新鲜劲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1月,开始是跟着一帮各乡镇抽调的水保员做世行项目第二期规划,学校知识好像没有用武之地,几天来,还得把只有高中、初中、甚至小学文化的人叫师傅。我被分到太乐沟小流域,任务是整理好内业资料。12月中旬,跟着水保员张学辉、杨生权到太乐沟小流域搞外调,车坐到何家畔,踏着齐脚的积雪边走边调绘,步行15里到盘马,晚上住宿到一户农民家,第二天早饭后,又一个山头挨着一个山头、一架沟挨着一架沟,勾图填表一份又一份,晚上八点多才翻过太乐沟到达定祥乡政府,鞋都湿了,一天没吃饭,又冷又饿,那时的定祥乡政府竟没有一家饭馆。还是张师傅有办法,打听到街道附近一个老教师做寿,他说“走,咱们带个礼混饭去”,就这样才解决肚子问题。慢慢地才知道这样的生活就是水保人的家常便饭。也许现在许多人难以置信,世行几个亿的项目规划不是出自那个科研院所、设计单位,而是出自这群“泥腿子”之手。这个传统现在还保留着,水保规划、科研、设计还是由我们这些老水保在做,每年设计费就节省几十万元,没拿一分钱的酬劳,甚至连一份慰问品也没有。
  跟着老水保员下乡,很有意思,他们走到哪儿人都熟,西华池镇到村里工地,骑自行车也就一小时路程,和老杨工杨永刚同志走就得花两个小时,走走停停,男女老少都打招呼,“杨工、杨工……”叫个不停,家长里短,啥事都说,忙得像个大媒人,后来才体会到那是乡亲们的一份信任,这不是一夕一朝就能得到。每年平田整地,每一个村都等着杨工来规划、放线,没有经纬仪、没有坡度仪,就一双眼、一把镢头,有时镢头都不用,就用脚划,埂高就用嘴说,我们看得直摇头。
  按照技术规范200亩的坡耕地测量、设计、放线少说也得15天,可他用了不到半天的工夫,工程完成后再看,梯田和测量过的竟然一样水平,埂高不多一公分,土多不过一车子,这真是顶呱呱的“硬功夫”。
  现在,这群“土包子”逐渐退休,我们也不断成长、有的继续奋战在水土保持行业,大都取得了中级、高级职称,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一方主要领导,但水保行业扎实、朴实、深入群众的作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连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