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典”亮乡村,“法”推振兴
——民法典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3年05月29日
字数:1,640
版次:03
  

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党员、兰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韩雪梅

  民法典是我国法治历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自2020年底实施以来,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产生了重大促进作用。
  民法典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作为民事生活的基础性法律,民法典的内容涵盖了乡村生活中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从微观上明确和保障了土地承包权、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农村财产权等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问题,也为法治乡村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等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宏观问题提供制度基础,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第一,《民法典》对土地承包权的保障。《民法典》将土地承包权明确列为不动产的一种,赋予其抵押和继承的权利。这意味着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财产进行经济活动。这一重大变革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及农民的财产权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民可以通过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取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强农村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民法典》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运行机制的保障。乡村振兴中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民法典》对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规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规范化运营提供了法律依据。这对调动农民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与保障。
  第三,《民法典》对农村财产权的保护做出明确规定。《民法典》规定土地经营权可流转、抵押贷款;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由实际经营者承担;还规定同一地块既入股又出租,已登记一方取得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这些对乡村最常见最重要的财产权问题的明确规定和保护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资产的流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为稳健的法律保障。
  第四,民法典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综合法律资源。民法典以合同、侵权等规定为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法律依据,以知识产权为农业科技研发中培育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保障,以借贷、合同等规定为农村贷款、信用担保等提供金融支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从宏观看,民法典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社会治理提供法律保障。2020年2月5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指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民法典》规定了社会生活各个环节,把错综复杂的民事关系纳入民法典,全面加强公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惩罚民事主体的侵权行为,化解民事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规定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更加权威的治理规则,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民事行为,激发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通过治理规则使民事领域的社会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为社会治理奠定牢固的法律基础,促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
  总的来说,《民法典》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法律保障,民法典全面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法治需求,针对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将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农村、农业、农民的关键问题、基本问题纳入法律规定,创新和全面规定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个人的财产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所有权及其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双层经营体制、宅基地使用权等相关问题,切实维护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同时,应认识到,《民法典》的实施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耐心和毅力,未来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推动民法典的宣传、适用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向前发展,让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