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吟唱于山海之间
——专访青岛市挂职西和县干部、作家孙鹏
2023年04月21日
字数:3,058
版次:04

□ 本报记者 师向东

【编者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一个作家理想的生活状态,更是其文学创作不竭的源泉所在。2020年5月,青岛市北区文旅局干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孙鹏,主动报名赴甘肃西和县参与脱贫攻坚帮扶工作。2021年10月,孙鹏又主动报名参与东西协作乡村振兴帮扶工作,又一次来到西和县挂职帮扶。行走于乞巧之乡、仇池古国,深情感悟脚下积淀8000年历史文化的陇原大地,站在东西协作文化交流的角度,孙鹏创作出散文诗集《山海间的吟唱》,写下了一段东西部协作文化交流的佳话。在第28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民主协商报》记者专访孙鹏,请他讲述本书的创作过程和他的心灵体悟。



      孙鹏,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文旅局干部,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化之星,青岛市高层次人才。1988年开始创作并发表文章,作品散见于《星星》《散文诗》《山东文学》《青岛文学》《青海湖》《北方作家》等100余家文学刊物,累计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多篇文章入选年度选本,2021年出席“青藏之窗·雪域羚城”第二十届全国散文诗笔会。
  2020年5月—2023年1月,参与甘肃省东西协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先后挂职陇南市西和县文联副主席、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著有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决战西和—一个贫困县的脱贫之路》,散文诗集《山海间的吟唱》,填补了青岛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文学作品的空白。

  《民主协商报》:散文诗集《山海之间的吟唱》,首开甘肃山东两地乡村振兴文学创作之先河。作为青岛市北区文旅局的干部,您是如何与西和县结缘的?又是基于怎样的考虑而创作这部散文诗集的?
  孙鹏:早在2020年5月,我主动报名参加了东西部协作脱贫攻坚工作,踏上了西和县这片热土。期间,我受帮扶组长单位——甘肃省政协与西和县的委托,创作了30多万字的脱贫攻坚长篇报告文学《决战西和——一个贫困县的脱贫之路》。在为期四个多月的采访过程中,我深感西和人文底蕴深厚,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
  2021年10月,我继续报名参与甘肃省乡村振兴工作,挂职西和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分管文旅宣传和博物馆工作,对于我的创作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提供了不少便利条件。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青岛市市北区文旅局来到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我就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正好自己也具有文学方面的特长,从事的又是文化旅游工作,具有先天的优势。在省政协文化文史委的指导下,我确立了以山海为主线、以文史为脉络的创作思路。
  散文诗是青岛文学的一大特色,人才辈出,在全国享有盛名。而甘肃独特的人文特质,非常适合散文诗表述,少则两、三百字,多则四、五百字,高度概括,简明扼要,也切合融媒体时代的特点,可以借助新媒体扩大受众范围,快速传播出去。
  伏羲生处,仇池古国,乞巧之乡,魅力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瑰丽的传说,两者相互交融。可以说,西和为我的散文诗创作提供了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以此为开端,涵盖山海间青岛陇原著名的景观,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民主协商报》:《山海间的吟唱》是围绕“山”“海”展开的,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吗?
  孙鹏:山海的意象确有所指。山,指的是甘肃,海自然指的是青岛。山,因海而宏阔;海,因山而壮美。站在东西协作文化交流的角度,以散文诗的形式,将“山”与“海”连为一体,亦将内陆文化与海洋文明放在乡村振兴广阔的背景下,着重突出两者相互交融所呈现出的恢弘气象,这对于甘肃和青岛而言,都是一个很好的宣传。
  甘肃有山有水,文史资源丰厚,是文学创作的“福地”和“圣地”,从黄海之滨青岛来到巍巍陇原,山海间不同的风貌,内地迥异于沿海的人文特质,都会在内心震荡不已,继而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这是我创作《山海间的吟唱》这部散文诗集的前提。
  《民主协商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山海之间的吟唱》的创作过程和篇目内容?
  孙鹏:自挂职之日起,《山海间的吟唱》就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21年11月开始创作,此年8月完成初稿,10月交给出版社,12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甘肃省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王登渤先生,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魏胜吉先生分别为本书作序,再添山海合作佳话,并于当年入选了“2022年青岛市精品文艺扶持工程”项目。
  全书共分六章,近200首作品各自独立成篇又浑然一体。第一章“伏羲生处”专门写西和的人文景观;第二章“陇原回声”表现除西和之外的甘肃人文,这两个章节突出“山”的形象;第三章“蔚蓝海岸”与第四章“五月的风”描述的是青岛“海”的元素符号;第五章“心灵之约”描述的是山海两地共同的精神家园,突出农村寻常生活对心灵的抚慰;第六章“千古咏叹”拓展更为宽广的视野,从宏大的文化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家国文化符号,感受共同的价值取向所带来的传统美感。
  在我看来,山海并无实质上的区别,这是两个故乡之间的对话,灵魂深处的自由转换,试问,谁不是山海的游子,浑然不觉沉醉其中?
   《民主协商报》:甘肃是一篇红色热土,《山海间的吟唱》中有哪些红色题材的诗作?
  孙鹏:甘肃有许多红色的资源,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传承和铭记。2022年5至6月,在初稿创作接近尾声之际,我集中瞻仰了西和会议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景观,历经一个多月的时间,创作了十几组散文诗。之所以将这部分题材刻意放在最后,我的考虑是:红色不仅是血脉,也是筋骨所在,足以撑起这部散文诗整个的框架结构,为这部作品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遗憾的是,受疫情影响,很多计划中的采风被迫搁置,如南梁红色旅游景区、会宁红军会师旧址、高台烈士陵园等一大批红色遗迹,没来得及参观和瞻仰。今后如有机会,一定补上缺憾。
  《民主协商报》:创作这样一部散文诗集,你本人有什么感悟?
  孙鹏:东西协作,文化先行。我一直认为,深层次的文旅交流与融合,才是山海协作成熟的重要标志。能够以东西协作文化交流的方式致力于甘肃乡村振兴工作,以挂职干部的身份参与共和国特定时期的历史进程,创作这样一部打上乡村振兴深刻烙印的散文诗集,在山海之间架起一座交流和沟通的桥梁,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从这方面来说,我很幸运,也很知足。
  三千里外,读书行路,神游八荒,时空打开了另一扇窗口,这种感受是新奇而独特的。可以说,这次甘肃之行、乡村振兴的经历,使我的生命体验更加饱满,精神更加充盈,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感恩山海间所有的遇见,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行走之旅,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想,今后如果有机会,以现有的篇目为基础,深度挖掘陇原背后的人文,争取再创作五六十首散文诗,单独为甘肃出一本散文诗集;或者以中央红军甘肃征战史为题材,重走红军长征路,看能不能写点什么,比如报告文学、小说,权当心头的一个念想吧。
  《民主协商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一年多来,想必对甘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最想说的是什么?
  孙鹏:2020年5月以来17个月的脱贫攻坚经历,和2021年10月挂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这两段总时长近三年的帮扶经历,让我对甘肃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陇原大地淳朴的民风,深沉的人文底蕴,热情好客的人们,优美的自然风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心目中,甘肃是我当之无愧的第二故乡,我心灵的“牧场”和“草原”,我对此时时怀有感恩和敬仰之心。
  甘肃最大的资源是人文山水,最有前景的产业是文旅产业。祝愿甘肃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迎着漫天的朝霞,尽情描绘乡村振兴的蓝图,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以甘肃所具有的资源禀赋,一定能达到振兴的目的,这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绚丽甘肃,锦绣陇南,祝愿千古陇原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