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笋砚听春
□胡胜盼
2023年02月13日
字数:1,506
版次:03




  砚,亦称研,是研墨的工具。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传播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历代文人墨客无不为能拥有一方好砚台而梦寐以求。好砚台也催生了诸多制砚名家。陈端友,一代制砚大师,上海博物馆藏有陈端友多方名砚。其中,陈端友制笋形端砚(附图),便是匠心独运之作。
  在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砚”之说,为端砚、歙砚、澄泥砚和洮河砚,“四大名砚”材质出众,为众砚之首。端砚由端石琢制而成,端石的主要产地在广东肇庆羚羊峡斧柯山端溪水一带。唐代肇庆属于端州,所以称为端砚。根据记载,端石开采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唐墓中也已有端砚出土。肇始于唐代,初兴于宋代,繁荣于明清的端砚,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文房伴侣。端砚居“四大名砚”之首,石质的主要特点是细腻、幼嫩、致密、坚实,素有“发墨不损毫”“呵气可研墨”“久用锋芒不退”之誉。端石的硬度为摩氏三点五度,适合雕刻。前人除了对端砚石质的赞扬,对端石的石品更是大加称颂。所谓石品是指砚石上的纹理花纹,这些纹理花纹赏心悦目,而且与发墨具有一定的关联,是评价端砚价值的重要因素。
  上海砚刻在遵循中国古砚的传统形制基础上,汲取继承中国传统的金石篆刻、石雕和砖刻的技艺,并融合西洋雕刻手法,采用深浅雕相结合,逐渐形成刚健、质朴、典雅的海派砚刻风格。
  陈端友(1892—1959),祖籍江苏常熟,原名陈介,字介持,后改名端友。海派砚雕开山之祖,享有近代琢砚艺术第一大师的称誉。陈端友13岁才入私塾,后随其母亲、姐姐到无锡投亲。1907年进扬州“问古斋裱画铺”当学徒,从扬州碑版雕刻能手张太平学刻砚。1912年张太平去世,至上海,加入了“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结识了吴昌硕、熊松泉、商笙伯、贺天健、张石园等金石书画名家,尤其得吴昌硕教诲颇深,业益进。1936年起,他曾先后寄居于上海名医徐小圃、余云岫家中,为之琢砚。在此期间,他不拘泥于传统模仿,而是不断设计创新,取材生活、写实仿真,砚刻刀工更加细腻且深浅得当、图纹比例精准且布局规范、制作完成后再落款,他所制作的砚刻作品皆是精品,其中“古泉砚”“瓜形砚”“竹节砚”“镜砚”“蝉砚”等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解放后任上海华东师范专科学校工艺研究员,1953年调入上海市文史馆任馆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昌鹏曾如此评价陈端友:“近代琢砚艺术大师陈端友为人淳朴耿介,不谐于俗。每作砚常倾数年、乃至十数年为之,精工神妙,情趣自然,堪为神功,凡制砚雕刻精细至极而不失雅致,而其砚盒亦择佳材自制,与砚天合。陈端友鬼斧神工之技,令后继者望尘莫及,其匠心足可比肩先秦艺人梓庆。”
  陈端友制砚以摹刻自然物体为主,鸟兽、草虫、花果、竹叶、古钟、钱币等无不精工巧妙,写实能力强,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砚材以端石、澄泥为主,温软滋润、细腻坚实,适宜立体透雕。砚刻技法注重块面与线条的完美结合,并融入中国画传统技法和章法,尤其擅长精细刀法表现物体的质感和内部结构。以摹形乱真、刀法精妙为特点,巧妙地运用圆雕、深雕、镂雕等传统的各类雕刻技法雕物象形,以求达到与实物惟妙惟肖的境界。陈端友制笋形端砚,砚身为一段纵向剖开的毛笋(又称毛竹笋),笋的表面自上而下琢出层层迭迭布满直条纹的笋壳和逐渐粗壮的侧芽,笋壳已有剥损,露出部分鲜嫩的笋体;圆而突起的侧芽已招虫蛀,蛀洞妙化为不规则的砚堂,砚堂的四周顺势凹下以为蓄墨。砚背为毛笋的剖面,由于不似竹根般坚实,故剖面干净利落,前端是层状的笋壳,竹节同向弯曲,由上而下渐次疏落,与砚面呼应。砚的后侧有“端友手制”阳文篆书方印。整挖红木砚盒,分成两部分,相合呈完整的笋形,笋壳交互迭压,侧芽密布。盒的后侧有“丙子仲冬陈端友造”条形阳文篆书款,条形略带弧度。“丙子”为1936年。